05

“看组织的需要,随时全力以赴” ——记三线建设者张银洪 版次:05  作者:  2024年09月10日

原三线建设项目职工住宿楼。

依然矗立在三线建设项目某基地的“电影画廊”。

达州城南,石板街道旁、铜钵河畔,现存一处废弃园区,其内树木丛生、藤蔓缠绕,布满青苔的石阶和洒满落叶的小径印证着时间的流逝。而鳞次栉比的破旧楼房与密集的电线,仿佛诉说着昔日这里热火朝天的景象。

1976年,大学毕业后的张银洪辗转来到这里,一待便是14年,在这里娶妻、生子,以及做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

没钱坐车

走路到基地报到

当年张银洪从原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控制专业毕业后,学校发给他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0元现金,作为到单位报到的路费;信封上面写着“达县某基地”几个字。基地便是张银洪大学毕业分配的工作单位。

张银洪先回到老家湖北石首待了两天,然后从石首坐了三天轮渡到重庆,再从重庆坐火车到了当时的达县。

张银洪在达县街上问路人基地地址,有人说在磐石,他便乘车赶到磐石。到了再问当地人,却被告知走错了,说基地在石板。张银洪傻眼了,关键是身上的钱已经用完,没钱坐车。想到身上还有粮票,他便在磐石街上将所带的粮票变卖了五元现金。当时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且达县县城往返各区乡每天只有一班汽车,张银洪只好坐车返回达县城里,找了个宾馆住了一晚,准备坐第二天到石板的汽车。翌日,张银洪早早出发赶到车站时,却又与当天仅有的一班车错过。五块钱又快用完,张银洪只好背着行李,边走边问,一路步行去石板,大约走了5个小时,精疲力尽的张银洪终于赶到基地。

如今过去了近50年,再谈及到基地报到的这段经历,张银洪仍感慨万分。

尽心钻研

成为所在领域专家

1976年,基地基建工作大体完成。张银洪先在基地机关干部处工作,后被调到保卫处,1980年调到基地下属某研究所,正式开始从事科研工作。

住单身宿舍、吃基地食堂,伙食不算丰盛,但能填饱肚子。基地虽有商店,但种类很少,每隔一段时间,可以搭单位的敞篷货车去石板、百节、金垭等场镇“赶场”,采购所需物品。

闲暇时间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基地每周会放映一部电影,那是最热闹的时候。当年基地电影院外面的宣传石墙如今依然矗立,虽部分已风化脱落,但墙上雕刻的“电影画廊”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张银洪1981年结婚,妻子是基地的宣传干事,婚后便从单身宿舍搬进了套间。女儿出生后,由于夫妻俩工作忙,便请了当地一个女孩帮忙带孩子,一直带到女儿上小学。工作后,张银洪四五年才能回一次老家,父母只能由弟弟妹妹照顾。

当时基地条件有限,张银洪时常要乘火车去北京做实验,但经常买不到座票,一站就是一两天,而且还要扛着几十斤重的仪器设备上下车。

从祖国首都来到偏远的大巴山,虽然条件艰苦、生活枯燥,但刚毕业的张银洪满怀家国情怀,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心扑在工作上。

1980年到1984年,通过整整四年时间,张银洪所在团队攻破了某型号产品动力装置技术,张银洪因此获得了航天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末,张银洪所在团队负责该型号产品的研发设计,张银洪担任总设计师。经过三年的努力,该产品顺利研发并试射成功。但这个时候,提出购买该产品的买方却爽约了。

当时,整个基地处于转型阶段,运营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在该型号产品的前期研发设计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张银洪不忍心就此放弃,于是在科研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一方面领导团队持续推进该产品的优化升级,一方面承担起对外推销工作,积极寻求新的买家。

此次研发攻关的成功,不仅为国家和基地创造了较大收益,也为该研发团队保留了火种。并使该研发团队管理更加科学、力量更加强大、经验更加丰富。

终生难忘

想再回达州看看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让张银洪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获得过国务院津贴,并担任单位的科技委副主任。退休后也被单位返聘,继续在航天事业发光发热。

从达县到成都,科研团队辗转搬迁;从学生到专家,张银洪青丝变华发。在20世纪整个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浪潮中,数十万计像张银洪一样的知识青年背井离乡,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在偏僻的大山里从事科研工作,一干就是大半辈子。由于工作性质,他们有的甚至要隐姓埋名、忍受孤独,连普通的娱乐交友也会受限,更无暇照顾、孝敬父母。近几十年来,他们默默奉献、不断攻坚克难,为筑牢国家安全基石、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问及还要工作多久,张银洪坦言:“看组织的需要,随时全力以赴。”由于工作原因,张银洪从达县离开后再也没回来过。对于在达县工作的14年光阴,张银洪表示终生难忘,想再回来看一看,看看“沟里”那片记忆深处熟悉的土地。

□记者 何双将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