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三线建设项目某厂检测中心。(柏在田 摄)
吴建唐是江苏南通人,她和丈夫梁大发是同学,在学生时代相识、相知、相爱。工作后,梁大发听说三线建设急需技术人才,二话没说答应下来。领导问要不要征求妻子的意见,梁大发说,不用问,她一定会支持我!
不久后,吴建唐随丈夫一起到了达州“三线”。
基建阶段,哪里需要什么,他们就干什么。吴建唐天天跟着民兵、铁道兵一起搬砖盖厂房。
工厂建起后,夫妻俩就回到了技术岗位。但没多久,梁大发就因过度劳累等原因突发脑梗并引发瘫痪。
为了照顾丈夫,吴建唐常常医院和工厂两头跑,但并没有因此而落下工作,她依然是厂里深受领导、同事信赖的技术组长。
吴建唐说:“回想起来,还是挺遗憾的。如果丈夫身体健康,我想我们应该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能把工作完成得更好,能为‘三线’多奉献些。”
实干谱青春
建设三线时拼尽全力
吴建唐说自己从小是个“药罐子”,身体不太好。家人很支持她念书,还总打趣她:“你不念书的话,以后靠什么生活?”
吴建唐也喜欢念书,功课总是很好,一路保送到高中。
高中毕业后,吴建唐顺利考入心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她感到大学学习任务反而重了些,老师们总是严肃地跟他们讲,学校和大家所学的专业是以培养总设计师为目标的,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毕业后,吴建唐分配到国防部某研究所,回到家乡江苏工作。梁大发则分配到另一个城市的研究所工作。
吴建唐原计划与梁大发一起调回北京总院工作,但梁大发已经做了一起去建设“三线”的决定。“其实心里也清楚,如果领导找到我,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同意。”吴建唐说。
吴建唐一边高兴夫妻二人的团聚,一边发愁如何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了不影响工作,便将孩子托付给家中长辈。
到达州“三线”不久后,梁大发被派去进修学习,只剩下吴建唐一人。
基建阶段,吴建唐跟着民兵队、铁道兵队一起盖厂房。不少民兵、铁道兵见她身形身弱,不懂也不会盖房子,又是外地人,总是取笑她。吴建唐不服气,托朋友买了土木工程的书,从盖房子的理论知识开始学习研究。很快,她不仅听得懂民兵、铁道兵的“行话”,还能给出实用建议,大家开始尊称她“吴老师”。
有次,在炸炮眼时,炮哑声了。吴建唐前往查看时哑炮突然爆炸,右耳受到剧烈冲击,听力严重损伤。还有一次,搬运石块时,她的一根手指被压血流不止,止血后却也从此没了知觉。
吴建唐说,面对困难时,内心也曾犹豫过是否继续,但一想到“三线”需要,祖国需要,就觉得不能放弃,“人不应该只为自己而活,更应该为理想、为信仰而活。”
柔肩扛重担
对瘫痪丈夫不离不弃
随着达州“三线”厂区逐渐落成,基建工作告一段落。
有领导提议让吴建唐到基地机关计划处工作。吴建唐拒绝了,她想去研发设计,去实地生产,她想让自己过往所学发挥最大效应。
在她的要求下,夫妻俩都分入工厂,担任技术员。上班前,夫妻二人激动地在家背产品图纸,还互相提问,像准备一场大考,“之前一直在忙基建工作,对专业知识都有些生疏了,我们想提前熟悉一下。背图纸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测试过程出了问题,不用回看就能马上给出意见,工作效率也能提高。”
工作迈入正轨后,夫妻二人将两个孩子接到身边,但因为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还是很少。“兄妹俩很懂事,也很独立,他们会结伴去食堂吃饭、上学放学,相互照顾。”吴建唐说。
尽管工作忙碌,但家人间彼此理解、支持,吴建唐觉得生活依然温馨。
一次,梁大发接下一项紧急产品设计任务。最忙那段时间,吴建唐经常出差,孩子也住校,有时家中只有梁大发一人。梁大发本就有高血压,忙起来又忘了吃药,一日午休起身后突然晕倒。
刚好在家的吴建唐赶紧找到同事和厂领导帮忙,把梁大发及时送往县医院,梁大发却因病情严重,从此瘫痪。
吴建唐不敢跟孩子讲家里的困难,更不敢跟家中老人讲,只能一个人扛下一切。夜深人静时,她才敢躲起来悄悄哭泣,宽慰自己幸好当时在家,丈夫保住了性命,也给自己加油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要撑住。
她联系了在重庆、成都的朋友,带梁大发找最好的医生看病。在家时,也会每天鼓励丈夫,坚持带着丈夫做复健,梁大发身体渐渐康复,又过了两三年,甚至可以不用搀扶慢慢走路了。
展巾帼风采
技术人员只能向前
就这样,吴建唐照顾了梁大发近40年。她说,很多朋友对她的印象是瘦弱、柔弱,在得知她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丈夫后,都表示难以想象。
“我们夫妻俩能走过这些年,很大原因也是厂里的领导、同事对我们的关爱与照顾。另外,孩子们也很懂事、很坚强,分担了很多。”吴建唐表示。
当时儿子、女儿先后从技校毕业,面临工作分配问题,吴建唐便向厂领导申请,希望有一个孩子能回到厂里工作,离家近一些,方便照顾梁大发。
不久后,厂领导在大会上表态:“两个孩子都可以留在厂里。吴建唐两口子为我们厂奉献了一切,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梁大发生病后,吴建唐经常医院、厂里两头跑,但很少耽误工作。“我会合理安排时间,一些需要思考的工作,我就带到医院,一边陪伴丈夫一边完成。回厂后,我会提前规划好要完成的事项,尽可能高效完成。”
在吴建唐看来,作为技术人员,要对技术能负责、敢负责。
“有次,在测试时,出现紧急故障。很多同事推测是仪器识别出现问题,需要更换仪器。我通过仔细观察、分析、计算,判定不是仪器的问题。在我的建议下,又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分析,最终找到了影响数据稳定性的关键点,证实了我的想法,为厂里节省了更换设备的成本。”吴建唐回忆道。
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吴建唐仍坚持学习。在她看来,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是依靠无数三线人、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依靠一个又一个航天人从始至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只有坚持探索新领域、学习新知识,才能敢创新、能创新。”
此外,吴建唐认为,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航天领域工作,必须对产品质量高度负责,做到100%的准确率,“99.9%都是不被允许的,0.1%的误差值也要坚决消灭。”
□见习记者 李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