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傣乡稻香醉心田 版次:09  作者:  2024年10月10日

□余隆海(四川)

前不久,我有一次难忘的滇西之行。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入驻酒店的大堂里,用透明圆柱玻璃罩着一株结满谷穗的全株稻禾,稻株高2.4米。原来,这是酒店老总从“贡米之乡”——芒市遮放镇买回来的,他视这株遮放巨型稻为“镇店之宝”。

我决定去一趟遮放坝子,实地寻访遮放稻的“前世今生”。

遮放镇地处滇西边境,在历史上是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交通枢纽,史迪威码头遗址依旧存在。如今,320国道、杭瑞高速、芒瑞大道穿境而过。

从杭瑞高速遮放口下道,进入贡米大道,你会发现,遮放宛若一个宏大精致的长方形绿宝盆。盆周青山如黛,山岚缥缈。盆底二十多万亩田畴广阔,一望无际。龙江、芒市大河、南木冷河相聚盆地,滋养着万顷良田。稻收时节,秋高气爽,风和日丽,遮放坝子成为一片黄绿的海洋。即将成熟的稻穗谷粒饱满,清风徐来,稻禾“沙沙”作响,缕缕稻香悠悠飘荡,沁人心脾。

“遮放”是傣语“沼泽城”之意。作为我国现存三个野生稻谷原种地之一,遮放独有的稻种有“毫秕”和“毫目细”两个品种。特殊的湿热河谷水土气候,让遮放坝子里出产的软香型大米米质优良、饭香怡人。早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时代,南来北往的人们就有“象达姑娘龙陵雨,芒市谷子遮放米”之说。

关于遮放贡米,有一个传说:1623年,傣族土司多思谭因征伐有功,被明熹宗朱由校召入京城加以封赏。为了这次觐见,多思谭特意贡献了自家的土特产——遮放稻米。皇帝在用膳时发现遮放软米饭洁白如玉,酥松香软润口,于是龙颜大悦,钦定遮放香软米为“贡米”,恩赏多思谭在京游度三年。回到家乡后,多思谭发动百姓开荒垦田,广种贡稻。

帝王的嘉赏成为遮放贡米的“金字招牌”,却没能让它真正造福苍生百姓。走过几百年的风雨春秋,遮放贡米一直没有走上庶民百姓的餐桌。原来,这种巨型稻有一个特点,就是产地只限于遮放允午村面积两百余亩的稻田,耐不住高温,也不能施化肥,田地不能太肥沃,稻秆高达两米以上,极易倒伏,生长期比普通水稻多五十余天,一般的稻谷已经收割完了,它才开始扬花,亩产量不足三百斤,优质而不高产。人们只好无可奈何地弃种巨型稻,改种产量更高的杂交稻,只保留少量原种稻栽种,方才保存了傣乡珍稀稻种。遮放贡米便这样一直被深藏闺中,不少当地人也是只闻其名,很少有人能尝到一口香气诱人的贡米饭。

进入21世纪,人们早已不再为吃不饱发愁了,吃饱、更要吃好的需求一天天看涨。回应市场的召唤,敏锐的决策者提出,开发传统遮放贡米资源,让新生的贡米走入寻常百姓家。几经筹备,人们从国家种子资源库买回遮放稻老品种,又从缅甸引回外流品种,在原产地允午村恢复栽种,提纯扶壮,进行品种改良。

骄阳下的傣乡四野寂静,我和傣族小伙子多鑫培驱车来到位于遮放坝南木冷河流域的允午村。在这片巨型稻的故土,从山腰到坝子,原生巨型稻青绿葱郁,禾苗争先恐后地朝着蓝天竞相拔节。由于比一般杂交稻多五十余天的生长期,巨型稻还没有扬花、灌浆。据说,抽穗灌浆后,人们还要为其绑插上竹竿,用以支撑高高的稻禾。

在旁边的几处田块,试验种植的优质稻新品种已经抽穗,稻田中插立一块块小牌子,牌上写着嘉禾优、华浙优、秀香优、中香优、谷魂、云大、德优、德稻等字样。原来,这是农科专家种的试验稻,今年有十多个品种在此种植,每个品种都由水稻专家主持大田试验。

交谈中,小多向我谈起有“德宏袁隆平”和稻田里的“铁人”之称的董保柱的事迹。董保柱曾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德宏综合试验站站长、二级研究员。多年来,董保柱选育出米质好、产量高、抗病虫性能好的十多种“德优”系列软米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八千万亩,有三个品种还走出国门,在缅甸大面积种植。小小“一粒米”,不仅为稻农增产增收,还让“遮放贡米”传统品牌重放异彩,香飘海内外。退休后的老董把自家的楼顶改造成了“试验田”,继续耕耘着自己的水稻梦。

现在,历经无数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的日子,希望的田野终于奉献出金子般的种子,传统贡稻实现华丽转身。贡稻新品种育种改良大获成功,产量逼近杂交稻水平。传统巨型稻品种也逐渐恢复了原有特性,一株“毫秕”高2.8米,成为“世界上株高最高的水稻”。

巨型稻从弃种到复种的漫漫征程,见证了国人从“吃饱”到“吃好”的历史性嬗变,也展现了当代“神农”深耕大地、造福苍生的动人风采。

临近九月,遮放水稻开镰收割。一台台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奔忙,收割、脱粒、排出稻禾。阡陌交通,熙来攘往,运送稻谷的小货车往返穿梭,一处处乡村院坝晾晒着一层层金黄的稻谷。

傣族“小毕朗”(傣族对已婚女性的特殊称谓)线小晃高兴地来到一块即将收割的稻田中,和同样开心的“小毕朗”姐妹们合影留念。公路旁,线小晃的米业公司正在组织收购今年的新稻,验质、过磅、登记、入库……线小晃系着傣族围裙,背着绣花挎包,双手捧起一把散发着稻香的新稻谷,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颜。

这些年来,线小晃发动农户种植遮放贡米新品种,免费发放谷种、免费指导技术,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稻谷,她的真诚赢得了良好信誉。与线小晃合作的农户已经有五千多户,订单面积有三万亩。随着企业一天天壮大,线小晃慷慨帮助有困难的乡亲和年轻的学子。她带领大家共奔好日子的正行善举,像遮放稻米一样馨香四溢。带着这样的正气和人气,线小晃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走进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

离开遮放坝前,好客的傣族乡亲热情地端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让我品尝。瓷碗里晶莹剔透的大米饭,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清香可口,黏而不稠,软滑适中,遮放贡米行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古时贡米帝王膳,今日珍品百姓餐。

夕晖西照,小多执意送我们一程。他打开车载音乐,音响里传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老歌: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啊啰,

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啊啰。

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

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

一只孔雀飞到了龙树上,

恩人哟就是那个共产党。

傣族地方有了你,

啊啊啊啊,

遍地花开朵朵香……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