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花园场”与达川区原黄都乡的渊源 版次:07  作者:  2024年11月28日

达县花园场是原黄都乡的前身,1985年出版的《黄都乡志》有载,为“清道光时,黄都集市设在花园场”。达县花园场,地方史志见于清乾隆《达州志》、嘉庆《达县志》,是达县楚清明翠乡四场之一,载为:“花园场,楚翠六保二甲,在州东方,去城90里”。1949年版《达县志》则载为“花园场,名俱不存,沿革无考”。

据考证,花园场原址在原黄都乡桥英村灵都寺坎下通往达城的石板大路上。花园场形成市场应是明朝中后期,有三个原因:一是明进士朝廷三品官黄元白的二弟黄元正就居住在该场不远处(原黄都乡桥英村学校址);还有一位名人叫作冯定斋,明举人,他家距离该场约一公里路。他们要就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因此在此兴市;二是该场址自古以来都是梁山县虎城里、达县马驿里(今南岳镇)一带群众往返达城的必经之道,形成市场是很自然的;三是该场西北侧几十米远有一座较大的寺庙,叫灵都寺,明朝时就有,香火较旺盛,因此在庙侧形成纸香烛市场是必然的。但这里的行政区划仍属达县马驿里管辖,仅是物资交易市场而已。到明末清初,这里由于兵燹,花园场一带人口锐减,市场自然消失。

清康熙年间,朝廷十分重视重建四川,动员大量湖广人移民入川,落业花园场一带至少有黄、孟等姓氏百余人。他们落业后,必定要交换产品、购买商品,自然又在原花园场址重新形成市场。到清雍正八年(1730年)达县在兴保甲组织中,正式形成行政政体,为“达县楚清明翠乡第六保,辖二甲场名花园场”。正式呼名花园场。

为什么叫花园场呢?据考证,与场背后的灵都寺有关。灵都寺在花园场西北侧几十米的山坡上,庙内及周围栽了许多树木花草,就是根据这一环境取场名的,且行政组织办公地点也在该寺内。花园场街上时有店子十余间,街面为石板嵌成,道路从街中通过,至今仍有残存石板可见。

清嘉庆年后,在花园场到达城的途中黄龙寺处,形成市场和街道,名为黄土场(或黄桶场)。这样两场相距不到两公里,且黄土场的门店比花园场多。这时,有人向县上建议把花园场行政组织移入黄土,遭到花园场的冯朝阳(秀才,举人冯定斋的后裔,当时在绥定府供职)等人反对,未能成功。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冯朝阳病故后,恰遇清达县政府整顿保甲,决定将治地由花园场移入黄土场。据当地百姓说,当时花园场名士黄永榜、黄永耀等人出面拒绝迁移,后由上级政府主持,把花园场、黄土场的同等泥巴过秤,结果黄土场的泥巴重于花园场的,这样花园场的名士才服从了迁场的决定。

为什么黄土场又改称为黄都场呢?据《黄都乡志》载:“黄土场兴市不久,清朝廷武官靳都巡察途中病故于黄土场,为纪念他,取靳都的‘都’,更名黄都场”。黄都场在民国《达县志》中载为“创建不详”,在1990年版《达县志》中载为“清道光年间建场”。2019年12月,黄都乡撤销建制,整体并入达川区万家镇,现仅存市场,仍赶集三、六、九,为保留原黄都乡地名,现成立有“万家镇黄都社区”。

□王和州(四川)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