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浅析和珅贪污的外部原因 版次:04  作者:  2024年12月02日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人前行的路。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剖析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

初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就是要了解中国古近现代的相关史实,了解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文中,“贪污之王”和珅这一历史人物作为对“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史实的理解。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和珅贪污索贿的财物,从宏观上比较,和珅家产总值不下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二十多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同学们对此感到十分惊讶。造成这样的原因,除了和珅本人人品低下、贪欲日盛之处,就其当时的外部原因,我也给同学们略作了分析:

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求得升迁或自保,千方百计利用官场上的各种关系,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乾隆治下,贪风横行,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第一,吏治腐败是封建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就清朝而言,可谓屡见不鲜,如康熙时大学士索额图、明珠,乾隆时的和珅、李侍尧以及后来的穆彰阿等都是大贪官。在封建君主统治下的当时,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和珅深知这ー点,便充分利用自己口齿伶俐、精明敏捷、办事干练的长处,百般讨好当时的乾隆皇帝,于是他由一个普通的都尉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他利用手中职权,为乾隆帝广开财源,供其物质上挥霍奢靡,深受乾隆赏识。同时,他也利用乾隆帝对他的信任,千方百计为自己积累财富。

第二,乾隆后期,满洲贵族日益腐败,是和珅贪污索贿之温床。当时,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官员,十之八九都染指腐败。乾隆帝本人就贪得无厌,凡官员被籍没之家产,一律归内务府所有,即被装入乾隆帝私囊之中。为表示自己整顿吏治的决心,乾隆帝对侵贪官员也实行了严刑峻法,但作用不大。贪污案件却频繁发生,主要由于乾隆帝严于治人,宽于律己,以及对待这些侵贪事件不能一视同仁处理所致。和珅正是利用他与乾隆帝的特殊关系,大肆招权纳贿,聚敛钱财,卖官鬻爵。当时敢于行贿者,大都把和珅当作自己的护身符。难怪乾隆帝本人也承认:“各省督抚中洁己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第三,长期形成的低薪制和封建特权,促使更多的官员以权谋私,奢侈腐化。在清朝前期,一品官员的年俸银有一百八十两,知府ー百零五两。按当时的物价,这些俸禄并不高,要用来维持比较阔绰、体面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再说官员们还要上下应酬,贿赂上司,送往迎来。这种难堪使他们自然会想到用权来变钱,于是贪污受贿便成为官员们的主要财路,并且贪欲日盛,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明目张胆,所得的钱财数额越来越庞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正是当时真实的写照。而和珅先后任过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崇文门税务监督等职务,盘剥商民,结党营私,搜刮民财,并创建了颇具特色的用以敛财的议罪银制度,乾隆后期的贪污案几乎都与和珅有关联。

第四,清前期,实施“养廉银”制度,反而滋长了官吏的贪欲,“养廉”反倒养出了个大贪官和珅。雍正时,基于清朝官吏俸禄比较微薄,以致贪污成风,遂开始实施“养廉银”制度。这ー制度到乾隆时更为完善。按理说,这ー制度实行后,吏治应该澄清,然贪风日盛。这主要是乾隆执政时,对“养廉银”制度的推行,远不如雍正帝那么认真。再加上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把和珅作为理财支柱。作为“二皇帝”的和珅打着乾隆的旗号,发号施令,聚敛钱财。

当然,和坤成为“贪污之王”,贪污的代名词,任何理由都是无法开脱的。但他的故事提醒世人:只要心里装着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己奉公,任何东西都是无法腐蚀我们的。

□渠县宝城镇初级中学 唐柏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