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 邓先莉
一、引言
劳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与素养塑造意义重大。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关键力量,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但当前中职劳动教育问题突出,如育人体系不完善、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等,亟待开展相关实践策略研究,以契合时代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充实劳动教育理论:劳动实践能培育学生敬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为其融入职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丰富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理论内涵。
2.提升诚信意识:学生在劳动中遵循纪律、诚信行事,可强化诚信观念,契合核心价值观要求。
3.激发爱国情感:劳动教育使学生明晰国家发展与劳动的关联,进而激发爱国情怀与使命感。
(二)实践意义
1.扭转“三化”困境:有效改善劳动教育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被淡化、弱化、虚化的局面,让劳动教育切实落地。
2.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探寻中职劳动教育新内容与形式,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培育核心价值观。
三、项目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目标
(一)拟解决的问题
1.改善社会认知:借助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宣传,增强中职学生对大国工匠的了解,抵制不良思潮对劳动传统的侵蚀。
2.优化学校教育:丰富校内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打造系统课程,避免过度侧重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劳动体验与收获。
3.强化家庭教育: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增进家校沟通,助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家庭与社会责任。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深度挖掘适配中职生的劳动教育元素,探索多元形式,满足学生成长诉求。
2.构建价值培育与评价体系:将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劳动教育,打造科学考核机制,精准评估学生劳动素养发展。
四、项目举措与工作目标
(一)项目举措
1.营造文化氛围:将劳动习惯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制定规则与任务,开展主题活动,邀请劳动楷模,展示劳动成果,弘扬劳动精神。
2.建立评价体系:从多维度构建评价体系,纳入劳动素养,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量化支撑,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3.开展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渗透德育与实习,培养敬业态度;融入志愿服务,发挥专业特长,提升综合素养。
4.加强社会服务衔接:依学生专业和兴趣开展线上线下实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促进家校协同:采取措施密切家校联系,培育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二)工作目标
1.完善教育内容与形式:构建全面教育内容,制定清单,探索多元形式,营造优良校园文化。
2.健全评价体系:综合过程与结果评价,优化劳动素养评价标准与方法,保障评价公正性与科学性。
3.培育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与能力,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筑牢根基。
五、课题研究成果
1.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依专业规划实践任务与目标,制定清单,整合资源,与企业共建基地,拓展劳动途径与形式。
2.优化评价体系:形成涵盖多方面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劳动素养。
3.营造文化环境: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结合节日开展活动,邀请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4.实施教育活动:在德育与实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敬业精神;结合志愿服务,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服务。
5.实现成果转化:团队总结经验撰写文章,编制教材,形成可推广的课程体系。
六、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实践策略已提升教育质量,为后续发展指明方向。未来应持续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与策略,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推动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