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渠县文崇义门陈氏源流及人文 陈氏的起源及迁徙 版次:09  作者:  2024年12月25日

据年逾七旬的达川区退休教师陈明伟提供的渠县文崇镇陈家岩《陈氏家谱》载,陈氏的起源有三:一源自姚姓。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虞瞬(姚姓)的后人胡公满被封于陈,建立陈国,其子孙便开始姓陈,是以国为姓的典型;二源自田姓。掌管齐国的田氏本姓陈,齐国被秦国灭掉之后,齐王子轸逃到楚国为相,恢复了陈姓。其后裔也都姓陈,且发展为陈姓中宗族最大的一支;三源自他姓或少数民族改姓。例如隋初的白永贵改姓陈,其后代也就跟着姓陈。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族中的侯莫陈氏改姓,取其中的陈字,与汉族的陈氏接轨,这一支的后裔也都姓陈。

陈姓发源于今河南濮阳,至今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春秋时陈国内乱,陈氏族人中的几支分几次迁往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原阳县阳阿乡和固始县。西晋末年,陈轸后裔先后迁往今江苏丹阳、浙江长兴,更有陈霸先在南朝时建立了陈国,定都建业(今南京)。唐初,陈元光父子入福建开辟漳州。陈氏族人入今广东,始于南宋。

义门陈氏的传奇

据陈明伟介绍,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有个封为宣王的弟弟陈叔明。南朝灭亡后,陈叔明率众避难到福建莆田。陈叔明的五世孙陈兼,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庐山时,已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陈兼的第七代孙陈旺后来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旺由此成为江州义门陈氏的始祖。

陈旺定居义门后,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这个家族与当时其他家族不同的是,从来不分家,实行聚族合炊,一同劳作,财产共有,俨然一个桃花源式的社会。陈旺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便在当地兴起,很快就使整个家族兴旺起来。到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江州义门陈氏建庄合炊已历时322年,聚居18代,人口发展到3978人,田庄300多处。为避免其家族势力影响过大,仁宗皇帝下诏劝其分家,分迁全国各地。

陈家岩陈氏的繁衍变迁

据渠县文崇镇陈家岩《陈氏家谱》记载,文崇陈家岩陈氏相传系义门陈氏分支迁徙湖广省麻城县,于明初洪武年间先祖随“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移居渠县文崇东北部陈家岩,距今已有700余年。最先定居于星口湾下面洞子塘响水滩上面的大坟林处。始祖定居此地后育有三子,待其成人成家后,各率妻室儿女后裔分居。长子分居现庙子坝,次子分居现魁字岩,第三子分居现燕儿岩。至此,祖先就初步圈定了可供陈氏家族得以群居、生存和发展的疆域。随着人口的增加,其后分支分徙,迁居县内外各地,繁衍至今,人口近万。

随着世代传承和家族兴旺,三房人各自设立小清明会,自选小族长,自议字辈谱,造成混乱,分不清长幼。清末民初,陈丰德当选大族长后,根据家谱记载,派人前往入川始祖原居住地,请来德高望重的长辈,召集各小族长一起议定陈家岩陈氏家族传承字辈谱为“开宗明义,逊尔多芳,传家忠厚,华国文章,道德广庆,兰桂必香,克绍先谟,起瑞终祥”三十二字辈,号召族人按字派起名。2020年陈家岩族人新编《陈氏家谱》时,议定续增40字辈谱为“欣逢世绪,敬迪辉煌,怀祖崇善,方正贤良,诗书启秀,永久盛昌,俊杰显荣,泰宇富康,鸿才博学,及第声扬”。

银山观与陈家岩二地陈氏之关联。原达县银铁乡(今属石梯镇)银山观有一支陈氏,系“湖广填四川”入川始祖陈登寿之后裔。据银铁学校退休教师陈开茂讲述,银山观陈氏系清初康熙年间自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徙入川银山观的。该支陈氏家族主要集中居住于境内陈家坝、陈家嘴、小石盘三地,在此已传承了十五代,历时300余年。入川始祖陈登寿育有三子,其后裔除居住在原银铁乡外,后有人迁居原达县张家场(五四乡)、桥湾镇等地。银山场(即银铁乡)因与渠县原共和乡(今属文崇镇)接壤,两地陈氏于解放前联宗,来往密切,视为“一家”,因此编撰《陈氏家谱》融为一体。

文化厚重 人才辈出

陈家岩《陈氏家谱》载,文崇境内有兴隆寺,原为陈文清的住宅,因其年老无嗣,遂将其改作庙宇。陈文清前清进士,曾任宛平县知县。陈文道,曾任那田县(今云南砚山县)知县,两人是兄弟,人称“二进士”。

据陈开茂提供的文史资料载,银山场陈家坝武举人陈占鳌于清嘉庆己卯(1819年)科中武举人,奉旨在银山场西街口立一神道碑。碑高六尺、宽两尺,中间刻着“皇清诰封武魁孝廉陈公讳占鳌之神位”,周围刻有篆字体及花草,立在一个大石龟背上。后碑身被砸烂,现尚存缺头的大石龟遗迹。陈占鳌在银山观后面第一重岩石上凿了一个高三米、宽两米的“魁”字,用土红涂色。此处名曰“魁字岩”。站在几里外看,“魁”字清晰可见。可惜1985年开石厂时被毁。

文崇燕儿岩的陈辉堂考取武状元,返乡时受到族人崇敬。族人在燕儿岩后山叫道子梁的地方,为其捐了200多米长的环山地作为其跑马练箭的专用场地。如今该地仍叫作跑马梁。

原共和乡烂田沟的陈树生清末考取文状元返乡,族人在九岭场九打杵至九岭街上排队迎接,设宴款待,声势震动四方,至今仍有“九岭陈半街”的传说。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缺医少药。陈家岩偏隅一方,幸有杏林高手陈国孝(1882—1949年)行医桑梓。他把脉不分贵贱,常常药到病除。有一次听闻一盲妇常被儿媳所虐,蓬头垢面奇臭无比。陈国孝将配制的药丸赠其驱虫压臭,并以长者之姿斥其儿媳好生服侍。又闻一独居老人患病,陈国孝既送汤药又资助经济,乡人无不赞其仁德。陈国孝的子孙,受长辈传教,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亦成为技精仁德的好医生。其四子陈开发(1931—2014年),年逾古稀,仍叩诊切脉,并将从医心得编写成方剂歌诀,传于后世。陈开发之长子陈世忠系庙坝赤脚医生;次子陈界忠、五子陈胜忠均为文崇镇医生;其长孙陈文明系石桥镇中心医院外科医生。陈家岩陈氏家族中,陈国孝一家四代从医逾百年,被誉为“良医世家”。

□谯继(四川)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