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地名带“冲”,湖南移民带给安仁乡的礼物 版次:07  作者:  2025年02月12日

今郑家冲一角。

安仁乡位于达州东部经济开发区,是典型的移民之乡。清朝康熙年间,湖南移民带来板凳龙,经过不断改进、创新,成为国家级非遗——安仁板凳龙;谭姓敲锣打鼓到来,将锣鼓与龙舞结合,成就了四川省级非遗——谭氏子孙龙;长沙府人移民到这里,带来当地语言,成就达州市非遗——安仁长沙话。安仁板凳龙、安仁长沙话与安仁柚子成为“安仁三绝”。不仅如此,还带来当地地名文化——地名带“冲”字,就是一个显著标志。

湖南地名多带“冲”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名,其中首要的元素就是山、水、大地等。“冲”作为地名,通常是指山谷中的平地或狭长地带。这些地方被用作自然村落的名称,常有偏僻之意‌。

带“冲”的地名比较常见,不少地方都有。较多的当数湖南省,许多地方和村寨都以“冲”字冠名,著名的有韶山冲、炭子冲。当地流传的“韶山冲连炭子冲,风雨潇湘起二龙”,说的就是在相距三十来公里的韶山冲和炭子冲,出了伟人毛泽东、刘少奇。

笔者系清朝从湖南移民到四川达州安仁乡的后代,对祖先曾经生活的长沙府安化县(今涟源市)有着特殊感情,时不时打开手机里的电子地图,看到那里的地名,诸如源头冲、横冲、葡萄冲等“冲”字地名星罗棋布。笔者祖先生活的龙塘镇有珠梅冲、洞冲、白水冲,六亩塘街道有红旗冲、烟竹冲、西冲等。‌

2024年国庆节期间,作为《郑良积入川后裔家谱》主编的笔者,一行七人,驱车千里,到湖南省涟源市寻根问祖。在龙塘镇珠梅村,刘姓老者抱出厚厚几大本家谱。笔者看到,清朝《刘氏续修家谱》坟山补遗中有会家冲、小冲、道塘冲、李皮冲等地名;《刘氏六修家谱》中有刘真性葬在水碓冲的跃龙形坟图记;刘氏老路飞旗屋二坟图中有聪二官冲、虎石冲等地名;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十五日的买地契约,有在刘氏“宗祠后顶上的猴子冲蒋中和屋右边购买宗祠土地二块”的文字。《刘氏天齐房八修族谱》记载:天齐后裔往住珠梅、云霄,外迁安庄冲,达州木头乡,大竹,开江县甘棠、普安、讲治等。《郑氏宗谱》中,有宋朝末年任三洲刺史的郑仕文葬高照船冲,其子葬白岩冲的记载。

珠梅冲,长期以来在耕作文化和梅山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奇特的民俗文化——抬故事。明朝崇祯年间,为祛病消灾,祈求风调雨顺、和平安宁,郑、梅二姓施舍屋基修建珠梅观,人们朝夕祭拜,许愿抬故事,每年春许秋报,该习俗传承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抬故事,2007年成为湖南省娄底市第一批市级非遗,2009年成为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遗。

安仁“冲”名冠达州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纷繁,疫病不断,达州居民逃亡几近。到了清朝康熙初年,明月、翠屏两乡虽有百分之三四的土著人,但明月乡四保(今安仁乡)却无一人。清廷为充实四川人口,在康熙初年推行低征田赋、奖励入川垦殖的实边政策,动员移民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湖南移民到四川达州,带来了众多人口,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冲”的地名。

笔者查阅了达州市所属7个县(市、区)的地名录,带“冲”的地名众多,大多集中在湖南移民所住之处。依次是,通川区1个,渠县4个,宣汉县5个,大竹县12个,达川区23个,开江县64个。开江县居多,开江旧称新宁。清朝光绪《新宁县乡土志》载:“相率来此者,楚籍外,如三晋、江浙诸处,亦复有人。”清朝初年,从湖南迁入开江的人很多,骑龙乡锣鼓冲朱氏家族就是清初从湖南永州府零陵迁徙而来,聚族而居。

带“冲”的地名就乡而言,1.3万人口的安仁最多,进入地名录书中的有6个,没有进入地名录的10个,总数达16个,分别是王家冲、谭家冲、郑家冲、李家冲、布袋冲(又名布台冲)、柏树冲,毛狗冲、豹子冲、长冲、大冲里、莫鼓冲、夜花冲、水拉冲、小冲、横塘冲、横冲,分布在安仁乡的大小村落。

从安仁移民的家谱中看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谭氏的一支人谭世紊、谭世考、谭世裕、谭世荐、谭仕俊定居在达州明月乡四保十九甲横塘冲(今严马庙村);邓氏七十五世孙邓祖荣的夫人带领邓宗风、邓宗凰两个儿子,从如今的涟源市六亩塘镇扶珂村出发,首先迁至达州明月乡四保大落槽李家冲(一说在如今安仁乡米坊村与乐山寺村之间的大落槽、水来冲之间);郑氏的一支人定居在达州明月乡麻柳场安仁里四保大落槽,共住郑家嘴,郑大聪的两个孙子居住王家冲。湖南迁入安仁的人,不仅保留了长沙话,还保留了“冲”的地名。

“冲”出了动人故事

安仁乡带“冲”的地名,有的以姓氏、有的以动物、有的以地形而各得名,都留下了动人故事。

毛狗冲,位于金鸡牌村,北边到如今的麻柳镇(原新胜乡)椅子塆,南边到金鸡牌村的外郎坝,长约一公里,宽约半公里,很久以前,这里并不叫毛狗冲。

清朝初年,达州明月乡人烟稀少,湖南长沙府安化县的部分民众离乡别祖,千里迢迢来到了这里。郑氏移民第三代郑国威一连得了七个儿子,当地人称七大房。人丁多了,住房和土地显得有些紧张。然而,郑国威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给七个儿子划分田地屋宇的时候,只看中了后来叫作郑家冲的地方。

郑家冲,南起外郎坝,北至擂鼓台下的郑家塆,足足有两公里长,好似一个大酒杯,外郎坝为杯座,周家庙以下为杯把,周家庙以上为杯身,杯中为岭,杯壁两边为沟。郑家冲除岭之外,较为平旷,土地肥沃。

郑国威经过充分考虑,权衡利弊得失,进行分配:大儿郑正发学堂塆,二儿郑正才椅子塆,三儿郑正明擂鼓台下,四儿郑正龙、五儿郑正贵则周家庙,六儿郑正全老屋里,幺儿郑正用外郎坝。靠西的地方却没有分给任何人,不是因为那里贫瘠,而是时常有动物叼走郑家的鸡鸭。

一天,当地人叫毛狗的动物来到院子前跑来跑去。在郑家人的认知里,毛狗是偷吃鸡的,便吆喝它,它却毫不畏惧;追赶它,它便往沟里跑,人不追,它便停下,回头望着追赶的人。郑家人很是纳闷:毛狗咋的了?一个叫郑新谟的人便追随毛狗而去。

毛狗去的地方,岭上柏树森森,沟中茅草丛丛,郑氏二房、六房虽然住在旁边,但不敢贸然进去。这次,郑新谟跟着毛狗,走树林,穿刺笼,到达一人多高的茅草丛,只见几个小动物在窝里蠕动,发出嗷嗷待哺的声音。毛狗前去哺乳,但很快离开。追赶的郑新谟这时才知道,毛狗奶水不足,希望人类帮忙抚养它的孩子。但怎么帮助?郑新谟突然想到,家中的母狗刚下崽不久,奶水充足,于是回到院子,将母狗引到茅草丛,母狗将毛狗崽认做孩子,抚养长大。从此,毛狗冲的地名传扬开来,郑家冲里的男孩,也多了狗儿、毛狗的名字。

布袋冲,在清朝初期时,还没有这个名字,只有个蔡家庄。这里田地连片,鸡鸭成群,炊烟袅袅,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致。但由于年年战乱和瘟疫,蔡姓人家不知所终。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年轻小伙子刘道相被绑着双手,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常安乡押到了达州明月乡。解绑后的刘道相看到的是荒山野岭,大片地方已被先期移民到这里的人占有,无处安家立业。为了寻找落脚点,在举目无亲的地方,他从早到晚走呀走,找呀找,天黑了,来到了乐山寺谭家院子,但又不好叫主人开门,便一直站在门外。夜深了,谭廷圭开门倒洗脚水,忽然看到一个人影,心头一惊,大声问道:“哪个?”

刘道相通过声音和微弱的桐油灯光,得知房主是个中年人,便回答道:“大伯,我是过路的,因天黑无法走,想到您这里讨个住宿。”

谭廷圭和夫人刘氏见刘道相面相温和,不像是歹人,便同意留宿。第二天一早,刘道相向谭廷圭夫妇告辞时,不料天气骤变,顷刻之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刘道相无法动身,焦心不已:房子没有、田地没有,怎能安家立业?谭廷圭夫妇通过头天晚上的交谈,得知刘道相的底细,于是决定让出一块地给他,让其开垦谋生。刘道相感动不已,当即跪地连磕三个响头,改口称谭廷圭夫妇为姑父姑妈。

刘道相从此开始了垦荒置业和打拼。他将地中一处灌木丛生、荆棘绕梁的茅草房进行清理、维修,并将茅草房变成了瓦房。刘道相在打扫神龛时,意外地发现菩萨底座有个油布包,包中有“此地蔡家庄,在世者难逃,蔡化宁遗言”的油布字条。后来,刘道相不仅开荒种地,还将生意做到新宁县城和麻柳场,成为当地的能人,得到邻居的好评。在媒人的撮合下,他成为谭廷圭的大女婿。结婚那天,谭廷圭根据油布包和赠送给女儿女婿地块的形状,将那里命名为布袋冲,以此祈愿:一袋风调雨顺粮有余,二袋金银财宝年年增,三袋儿孙满堂源远流长。

□郑景瑞(四川)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