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与大竹县文化馆的几位朋友聚会时,大家畅谈网红歌曲《幺儿嘞》,我曾多次脱口而出,说这是“川剧”,全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直到朋友纠正,才惊觉自己的无知,让我很是尴尬。经过此事,我才知道《幺儿嘞》属于四川清音。
这次小小的误会,倒成了我倾诉与川剧情缘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与川剧结缘。当时,我正在永胜乡中学求学。因大姐夫在工商所工作,我便临时借住在永胜乡政府一间临街的办公室里。
有一天放晚自习后,我像往常一样放学归来,推开房门,却见房间里坐着一个陌生的身影。再看那面朝街的窗户,已然大开,窗外围聚着一群人,正在热闹地买票。一番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我的房间竟被临时征用为售票处,县川剧团即将在永胜乡电影院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演出,每晚一至两场。售票间隙,那位售票的姐姐笑意盈盈地看向我,轻声说道:“小弟弟,想不想看川剧呀?我可以带你进去,不用花钱。”这般意外的好事,瞬间点亮了我的双眼,我便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此后的一个星期,每晚放学归来,我都迫不及待地奔赴剧场,沉浸在川剧的精彩世界里,印象中剧目有《白蛇传》《柳荫记》《管得宽》……其中,《铡美案》的演出尤为震撼。当剧情推进到高潮时,捕官将陈世美押上铡台,包大人神色威严、义正辞严地宣判。那一刻,整个剧场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观众们的心紧紧揪起,目光死死地盯着舞台。铡刀落下的瞬间,剧场内掌声雷动,欢呼声、叫好声交织成一片,久久回荡。
在川剧的诸多元素中,最令我着迷的,当属那精彩绝伦的乐器演奏。锣鼓的激昂、铙钹的清脆、二胡的悠扬、唢呐的高亢,各种乐器在技艺精湛的乐师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灵魂。他们指尖灵动、手腕有力,每一个音符都精准地跳跃而出,为每一场演出增添了无限魅力。直至今日,那从演出后台传来的乐器声,依旧如同一台精准的刻录机,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或许,正是那段时光,为我播下了艺术的种子,悄然开启了我热爱艺术的大门。日后,我对艺术浓厚的兴趣,追根溯源,都源于这段宝贵的早年艺术熏陶。而舞台上那一张张色彩斑斓、生动无比的脸谱,更是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地勾住了我的魂魄,让我魂牵梦萦。
后来,一旦有川剧表演,我都会认真观看欣赏。有现实中演出的,也有电视里播放的,尤其是我在大竹县石桥铺镇工作期间,镇上的打铁街有几位川剧老票友,会不定期聚在一起,敲打弹拉着乐器,兴致浓厚地表演川戏片段,我会循声而去,他们的表演着实让我痴迷。
川剧中,那神奇莫测的“变脸”绝技,必定是众人津津乐道的焦点,大竹县川剧团,同样少不了这等绝活。变脸的手法丰富多彩,各具奇妙之处。“抹脸”之法,演员事先将特制的油彩精心涂抹在特定部位,表演时,只需轻轻抬手一抹,原本的面容瞬间就换上了另一副模样,动作一气呵成,令人惊叹;“吹脸”则充满了神秘色彩,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巧妙地置于特定容器中,在表演的关键时刻,轻轻一吹,脸色便随之改变,让人捉摸不透其中的玄机;最为常见的“扯脸”,演员需提前将绘制在轻薄绸布上的脸谱层层叠好,小心翼翼地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都连接着一根纤细却坚韧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表演时,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掩护下,演员凭借精湛的技艺,迅速而巧妙地将脸谱一张张扯下,实现脸谱的快速变换,令人目不暇接,仿佛一场视觉的魔法盛宴;而“运气变脸”,则对演员的功底要求极高,演员需运用深厚的气功,通过体内气息的微妙变化,实现脸色的改变,这一手法难度极大,却也将川剧的神奇演绎到了极致。当变脸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迈着轻盈矫健的步伐登上舞台,伴随着激昂澎湃的音乐节奏,身姿如行云流水般舞动,瞬间变幻出一张张色彩明艳、形态各异的脸谱时,整个剧场瞬间就被点燃,观众的惊叹声、鼓掌声如潮水般涌来,将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除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变脸,川剧还有很多让人惊叹不已的绝活。吐火表演时,演员口中瞬间喷出熊熊火焰,那炽热的火苗如同一头咆哮的猛兽,瞬间点燃了整个舞台的气氛,仿佛也将观众内心的热情一并点燃;藏刀表演中,演员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量,在舞台上巧妙地将刀具隐藏、变换,每一次刀具的出现与消失都让人猝不及防,看得观众心跳加速、惊心动魄;顶油灯表演,则是对演员平衡能力和定力的极致考验,演员头顶点燃的油灯,在舞台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或旋转,或跳跃,或弯腰,而那油灯却始终稳稳当当,仿佛与演员融为一体,让观众在为演员捏一把汗的同时,也不得不对其精湛的技艺赞叹有加。
若有幸走进后台,便能看到更为精彩的幕后景象。演员们上妆时,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有条不紊。先是涂抹油彩,精心定妆,为角色奠定基础色调;接着,细致地描绘眉眼,涂抹口红,让角色的神情更加生动;随后,依次进行贴片子、勒头、梳头、插头面等工序,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待一切妆容完成,再换上华丽的戏服,穿戴好行头,将角色的服饰装扮得恰到好处。准备就绪后,演员们往往会先吊上几嗓子,找找状态,紧接着,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便锵锵咚咚地响了起来,宣告一场精彩演出即将拉开帷幕。
1987年,我有幸考入大竹师范学校。在那里,我遇到了改变我艺术认知的班主任单逖君老师。机缘巧合下,我得知他的父亲单权德先生,正是大竹县川剧团团长。在师范求学的三年时光里,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单老师,成了我们全班同学崇拜的偶像。也正是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在单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走进县川剧团,近距离观赏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川剧演出。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川剧的认识与理解,也从最初的懵懂好奇,逐渐变成深入理解,川剧的魅力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地扎根在了我的心底。
从那时起,我也认识了大竹县的一些川剧演员:胡天旭、周泽容、冯裕莉等等,其中,县川剧团的张尚全先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表演独具一格,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师风范,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故事,特别引人注目。张尚全先生的代表作川剧《管得宽》,更是凭借其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内涵,成功进京,登上了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
如今,我在大竹县文联从事文艺管理工作。这个工作岗位,让我有了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县域内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其中包括画家、书法家、摄影家、作家、曲艺戏剧家等等。
回顾往昔,我与川剧的这段不解之缘,不仅在我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让我对艺术有了深刻、独到的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让我在文艺管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我深信:川剧,这颗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更多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吴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