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网红吆喝声盖过锅勺响 低价套餐暴露质量隐忧 当流量红利退去 达城餐饮困局何解? 版次:10  作者:  2025年03月17日

达城某餐厅一角。

3月14日傍晚,达城西外达人街的霓虹灯牌下,一位年轻主播正对着镜头卖力推荐,“家人们谁懂啊!原价268元的火锅套餐,现在只要99元!包含锅底,没有隐形消费!”他身后的火锅店门前,塑料板凳上坐满了等候用餐的年轻人。穿堂风裹挟着花椒与辣椒的呛味,与主播耳麦里的电子音乐碰撞出闹热的节奏。

这是当下达城餐饮业的“魔幻图景”。打开美团、抖音等平台,“99元抢火锅3人餐”“79.9元川菜双人餐”的广告铺天盖地。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前达城大多数餐馆已加入团购大军,其中,中小餐厅的比例更高,有商家单日团购订单占比超过80%。然而在这热闹表象下,是行业集体性的焦虑与挣扎——某团购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餐饮差评激增,大部分涉及团购套餐质量问题。

二十年餐饮人的味觉记忆

在达城经营着多家餐馆的老板李华(化名),见证了达州餐饮业的兴衰沉浮。2003年,19岁的他揣着5000元积蓄,在老车坝开了家20平方米的小餐馆。那时达州人的味蕾还未被“网红”概念侵袭,小馆的招牌菜“巴国辣子鸡”靠口口相传,每天能卖出上百份。“辣椒要用二荆条和子弹头混炒,鸡肉必须当天宰杀的土公鸡。”李华至今记得,“非典”期间推出的“药膳鸡汤”每天被抢购一空,“锅铲都炒弯了三把。”

2018年,李华斥资80万元升级装修,增设明档厨房和文化展示区,却因团购客群与高端定位错位,客流量不升反降。他指着大厅墙上泛黄的多个奖状苦笑,“以前顾客为吃一口正宗辣子鸡,愿意等两个小时,现在他们连扫码点餐都嫌麻烦。”

又一次转折出现在2020年疫情期间。堂食暂停让李华不得不尝试线上外卖团购,没想到意外打开新世界。“原价128的套餐卖68,第一天就卖了100多份。”尝到甜头的他开始频繁与本地网红合作,最多时一个月做了8场直播。但好景不长,随着越来越多商家涌入,平台抽成从15%涨到25%,加上每场直播3000元的推广费,利润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他展示的财务报表显示,2020年外卖订单占比62%,但净利润仅3.8万元,还不够支付平台抽成。店里最贵的全牛宴套餐全年仅售出7桌,而68元的套餐却卖出了几千份。

低价漩涡中的餐饮业众生相

在达城西外经营着一家火锅店的王强(化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份原价168元的双人套餐,团购价88元。平台抽成15%后到手74.8元,网红推广费2000元分摊到每单40元,食材成本45元,人工水电30元,最终利润仅1.8元。“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给平台打工。”王强告诉记者,因装修风格有特色,他的火锅店曾是达州网红打卡店,如今却因长期亏损被迫关闭一家分店。最艰难时,王强抵押了两套房产,曾经每天只需“数数钱”的妻子,则去超市做促销员贴补家用。

在达城南外小吃街卖卤味的老板张姐,同样在价格战中挣扎。她展示的进货单显示,2020年鲜猪蹄进价23元一斤,2025年涨到近40元,而团购套餐价格却涨不起来。“现在只能用冻肉,卤料也不敢放足,否则连本都回不来。”这位从业20多年的老卤匠红着眼眶说,“再这么下去,达州人怕是吃不到正宗的卤味了。”她的店铺附近,一家新开的卤味店正用“2元鸭脖”吸引客流,装修风格与大城市的一些网红店如出一辙。

记者走访发现,达城大多数餐馆都推出了团购套餐,价格普遍比点菜低20%—30%。“现在年轻人根本不看菜单,都是买好了套餐过来直接验券。”老城区一家串串店老板抱怨道,为了维持客流量,不得不把原价38元的锅底免费送,靠酒水饮料赚点差价。

低价团购背后的消费隐忧

“花199元团购了四人套餐,结果端上来的虾饺里虾仁只有指甲盖大小。”近日,达城市民李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消费经历,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共鸣。随着低价团购成为餐饮消费新趋势,消费者在享受实惠的同时,也对低价陷阱保持警惕。不少市民认为“低价套餐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低价团购模式在刺激餐饮消费的同时,暴露出价格竞争与质量保障的深层矛盾。消费者普遍担忧商家通过降低食材等级、压缩分量、简化加工流程等手段控制成本,导致“低价=低质”的消费认知。这种认知源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直观判断食材新鲜度与加工合规性,而商家在流量压力下可能选择短期逐利行为,形成“价格越低、质量越差”的恶性循环。

当前低价套餐市场存在一定监管空白。食材溯源体系尚未全面覆盖,加工环节透明度不足,隐性消费条款缺乏明确规范。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举证困难、投诉成本高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值得关注的是,年轻消费者可通过第三方评价平台进行风险预判,但老年群体仍依赖传统消费经验,形成信息差。这种结构性矛盾既需要行业自律与技术赋能,如区块链溯源、明厨亮灶,更需要监管部门建立针对性的质量分级标准和动态抽检机制,从根源上破解“低价必低质”的消费困局。

当流量红利退潮 餐饮人何去何从?

夜幕下的达州街头,“饭媒子”的吆喝声仍在回荡。但在这场“低价吃遍达州”的狂欢背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当流量红利退去,餐饮业的根基究竟在哪里?是靠低价吸引眼球,还是用文化沉淀滋味?

“低价团购本质上是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游戏,商家用低价换取曝光,平台用数据吸引资本,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的体验和行业的未来。”对于“流量餐饮”,有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建立行业自律联盟,设定合理的价格底线,避免恶性竞争。

面对困境,李华也在尝试改变,他关闭了两家分店,将目光投向达州非遗美食。李华告诉记者,他计划将美食与巴渠文化相结合,推出“非遗体验套餐”。“不再执着于低价团购,而是让客人在吃饭时触摸到达州的历史。”李华表示,“达州有3000多年饮食文化,这才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或许正如李华所说,“达州人爱吃,更懂吃。他们终究会厌倦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红套餐,重新寻找记忆中的味道。”在达城,一场关于生存与尊严的“味觉保卫战”正在悄然打响,而胜利的天平,终将倾向那些守得住传统、扛得住诱惑的餐饮人。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小城烟火气的新篇章。毕竟,真正的美味,永远生长在时光的土壤里。当低价团购的泡沫逐渐消散,或许人们终将明白,能温暖人心的,从来不是手机里的点赞,而是厨房里那盏永不熄灭的灶火。

□记者 任枺早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