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汇汽车渡口和车渡船。 (张川 摄)
2025年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本来习以为常,但是根据《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渠县三汇车渡船趸船和驳船该正式上墩维修。三汇车渡船暂时停运,当地群众想到三汇中学大桥即将竣工通车,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陪伴他们数十年的三汇车渡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顿时,三汇汽车渡口和车渡船成了当地群众间的热门话题……
1968年到1971年,铁道兵七师、5835部队和部分民兵负责修建襄渝铁路时,由于铁路建设的需要,他们在三汇镇修建了三汇石盘、北坝、火柴厂三个方向的汽车渡口码头,设立了三汇汽车渡口。铁路通车后,铁道兵撤走,由于曾家沟煤矿和2669水泥厂(铁道部门厂矿)运输需要,他们修建了三汇号房汽车渡口码头,设立了三汇(汽车)渡口。1974年,新建三汇镇至三汇火车站进站公路后,在三汇火柴厂北侧坎下(州河口)新建汽车渡口码头。至此,三汇汽车渡口码头共有4处。
1980年,由渠县交通部门接管,在三汇镇设立了由交通局管理的三汇汽车渡口所,配置有两套渡船,负责三汇镇渠江、巴河、州河渡运汽车过渡。1981年8月15日,改由渠县公路养护段直接管理该渡口,运行至1991年1月1日,又交给交通局管理。
1938年,渠县城南外渠江岸边设置汽车渡口,属于省公路局,职工数人。1949年,有木质驳船两艘。1956年,设汽车渡口管理所,隶属大竹县养路段,有载两辆、三辆汽车的木驳船各一艘,用人力摆渡。1961年,从新津调来雪佛兰汽油机一艘,减少部分人力。1963年,从达县轮船公司调来102木质汽船一艘,1969年从宜宾调来201汽轮一艘,实现汽车渡运。1982年,渡口管理所职工65人,轮驳四套,实行四班渡运制。1983年,最高峰日渡汽车2000辆次。1986年,渠县渠江大桥建成通车,渠县城南外汽车渡口废渡,调拨“公路201轮”到三汇汽车渡口所。
1988年至1989年,修建了三汇西岸(镇政府东侧)汽车渡口码头。从1990年起,三汇镇沙湾码头、汇南乡火柴厂码头、汇东乡号房码头负责经常性汽车过渡,而火柴厂州河码头、汇北北坝码头和三汇镇政府东侧码头于1980年至1990年先后废渡,石盘码头从1990年起供装卸物资使用。
三汇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后,三汇汽车渡口每年渡运量下降,装卸业务也取消了,现在只保留了沙湾码头至号房码头的车渡。2009年,有关部门对拖驳一号和川渠车渡一号进行了维修。车渡船不仅保障了原汇东、汇北方向车辆的通行,而且在渠县“9·18”“9·3”“7·7”“7·18”等几次洪灾中承担过抢险救灾、宣传指挥等工作,共抢险船只70余艘,大型油罐1个,转移三汇中学师生及沿河两岸人员4000余人次,出动应对险情60余次。2023年元月,由于机构改革,撤销了三汇汽车渡口管理所,业务由渠县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中心管理。
三汇车渡船已有16年没有维修。在上墩检修前,渠县交通运输局、渠县公安局和三汇镇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公告。发布公告一周后,驳船和趸船才开始上岸,目的就是让原汇东乡、原汇北乡群众提前储备好农用物资。作为一名老交通人,我也利用抖音号和视频号对此进行宣传,这些小视频勾起了不少网友的回忆。
一位网友留言:“车辆上船过河收费吗?”我还没来得及回复,另一网友便回复道:“从我记事开始,那时是要收费的,二十年前左右好像就不收费了。”三汇汽车渡口主要连接三汇镇与对岸(原汇东乡、原汇北乡)解决因水域阻隔导致的陆路交通不便,是当地群众出行和物资运送的重要通道。随着社会发展,车辆往来频繁,开支越来越大,1989年3月,经四川省、达县地区有关部门批准,从1989年4月1日起,收取车辆过渡费,除70%返给渡口用于改善渡运条件外,其余上缴交通局。2004年,取消了车辆的过渡费,码头和车船维修、燃油由财政全额解决。
三汇中学大桥正式通车后,三汇车渡船必然停运。有群众建议就地建立“三汇航运水上博物馆”,把这艘车渡船进行妥善保管,并进行展览。
我以前写《渠县的桥》时,著名诗人杨牧先生说:“三汇修了桥,就没有三汇的味道了!”当时,我不以为然,现在想来,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把三汇的车渡船仅仅理解为舟楫之利,只是来来回回运送车辆的船只,那就错了。它是一代又一代三汇人,或与三汇有关的人的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很难抹去,就如心心念念的“三汇向阳门”。不过,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不论如何,巴河、州河、渠江奔涌不息,从船工号子到汽笛声,已经逐渐消失。也许,有朝一日,这些耳熟的声音会再次响起……
□任小春(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