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2元可买“国家认证” 直播间里的“真金白银”与消失的维权之路 版次:10  作者:  2025年03月24日

未知真假的两张检测证书。

达城某金店出具的检测证书。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达城市民刘涵(化名)找到本报记者,手中攥着被剪断的“金戒指”。

这个她花了2199元“抢”到的“足金999”饰品,经达城一家金店检测为镀金工艺,表面金层不足半毫米。

而当她试图维权时,涉事直播间早已注销,客服头像也变成了灰色。

直播间的“黄金神话”制造术

刘涵回忆,去年5月的一天晚上,某平台主播正倾力推销一款“限时特惠金戒指”。主播说,这是厂家直供的足金戒指,原价3999元,直播间专属价只要2199元。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已售3000+”“假一赔十”的弹幕,主播还现场展示了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证书,承诺支持全国复检。

“我们每件商品都经过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认证,支持全国复检!看到没?真金不怕火炼。”主播举起打火机灼烧戒指表面,火焰褪去后金饰依然光鲜如初。刘涵不知道的是,主播手里展示的物品,很有可能并不是她所收到的实物。

“他们还搞了个‘金价保障计划’,说如果未来金价下跌,平台可以补差价。”刘涵告诉记者,主播曾信誓旦旦地表示,“每件商品都经过平台认证,带唯一溯源编码,扫码就能查到所有检测数据。”在主播的诱导下,刘涵不仅购买了戒指,还加入了所谓的“VIP粉丝群”,群内每天都会推送各类黄金投资资讯。

近日,金价屡破历史新高,刘涵将存放在首饰盒里的金戒指取出,打算将其变现。“检测之初都没问题,是999纯金,但变现要先把金子熔了,剪开后才发现里边竟然是银,不仅坑了我的钱,还让我好尴尬,好像是去骗钱的。”此时打开手机再看,“VIP粉丝群”早已解散,店铺也已关闭。

“最近金价涨了,我还挺高兴,没想到是场骗局。”她向记者展示达城某金店出具的检测报告,结果显示戒指表面金层仅0.45毫米,内部为银合金。

12元就能买到的“国家认证”

刘涵收到检测证书后,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显示检测日期为2024年5月18日,检测结论为“足金999”。但通过浏览器搜索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入官网查询显示,“暂时没有查询到相关证书”。

“二维码是个假网页。”刘涵求助达城某金店被告知,正规证书的二维码用专用设备扫描会显示三维立体防伪图案,而假证书只能链接到伪造的查询页面。

“现在市场上90%的假证书都是‘套证’。”在达城从事珠宝行业多年的张女士向记者透露,正规检测机构的证书都有唯一编号和防伪标识,但不良商家会克隆真证书编号,甚至直接伪造检测机构官网。“更隐蔽的是表面检测,很多电商平台的‘先鉴后发’机制只检测表面金层,根本发现不了金包银、金包铜的情况。”

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定制黄金检测报告”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排名靠前、销量较高的店铺已售6000+订单。客服发来的报价单显示,“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证书12元/张,附带防伪码和查询网站;香港珠宝玉石鉴定中心证书8元/张,带中英文双语。”当记者要求出具“金包银手镯”的检测报告时,客服爽快答应,“没问题,检测结论写‘足金999’还是‘千足金’?”

记者以“金包银手镯”为例下单测试,仅提供一张白纸底面的照片,三天后便收到加盖“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公章的证书,二维码扫描显示信息与证书完全一致。但经官网验证,该证书编号在官方数据库中根本不存在。

消失的商家与推诿的平台

面对刘涵的投诉,涉事平台客服回复称,“店铺已被清退,建议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虚假商品可要求“退一赔三”,但实际操作中,消费者往往面临举证难、执行难的困境。

达城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律师代理过多起黄金维权案件,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判决书,“法院虽然支持‘退一赔三’,但执行时发现被告早已转移财产。”在另一起案例中,消费者花了3000多元检测费后,因证据不足被驳回诉讼请求。

“检测费用往往超过商品价值,很多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该律师建议,购买黄金等高价值且有风险的商品时,消费者应第一时间保存商品详情页截图、交易记录和沟通记录,通过国家认证的检测机构出具鉴定报告,再向平台申请“假一赔三”。“如果平台怠于履行监管责任,消费者还可以依据《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承担连带责任。”

在国际金价突破3000美元/盎司的刺激下,线上黄金销售呈现疯狂态势。“很多直播间用‘一口价’模式混淆概念。”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某品牌直播间销售的“古法金吊坠”,标注“足金999”却不标克重,实际金价达1100元/克,远超当日金价。更隐蔽的是“金包钨”技术——钨的密度与黄金接近,普通检测手段难以辨别,而钨的价格仅为黄金的1/50。

监管滞后让乱象愈演愈烈。记者调查发现,某电商平台的“黄金专区”中,一些商家无法提供完整的质检报告,部分商品描述涉嫌虚假宣传。某平台客服人员表示,他们曾下架了上千个违规店铺,但新账号往往第二天换个马甲又重新上线。

信任重建的艰难探索

业内人士建议,面对线上黄金销售乱象,消费者需建立“三重防护网”。首先,核对证书编号是否在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官网可查,不能仅仅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该步骤易造假。其次要保留交易证据,包括订单截图、付款记录,与客服的对话等,以防必要时维权取证困难。最后,消费者不要仅贪图低价,应优先选择大品牌、官方店的商品。收货后,应及时将产品通过正规程序复检,如有问题立即解决,避免夜长梦多,出现商家跑路等情况导致维权难。

各电商平台应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技术层面,利用AI分析主播话术,一旦出现虚假宣传、误导性表述即刻预警。审核流程上,加大对商家资质与商品检测报告的审查力度,与权威质检机构合作,定期抽检黄金饰品,杜绝“套证”等现象。同时,完善售后维权机制,设立专门客服团队,快速响应消费者投诉,对查实售假的商家,实施封店、罚款等严惩措施,公示违规商家信息,形成有力震慑,净化线上黄金交易环境。

当记者再次联系刘涵时,她正在准备起诉材料,“就算还要花钱,就算赢不了官司,也要让那些骗子知道,我们普通消费者不是待宰的羔羊。”

达城的春风里,黄葛树沙沙作响,她的维权故事或许只是黄金骗局中的一朵浪花,但正是无数这样的浪花,终将汇聚成改变现状的洪流。

□记者 任枺早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