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坝坝球”涨成“奢侈品” 当热爱需要计算羽毛的重量 版次:10  作者:  2025年04月14日

达城商家货架上的羽毛球和球拍。

4月13日清晨,达城西外金兰小区的塑胶羽毛球场被露水打湿。57岁的钱玉珍(化名)蹲下身,从帆布包里取出两颗羽毛球,在掌心轻轻颠了颠——这是她昨晚在球场灯光下挑出的“伤势最轻”的球,球托胶水痕迹均匀,羽片基本完整,但有几支羽毛明显已经摇摇欲坠。她最顺手的那支亚狮龙球拍,购买于2012年,手柄上缠着黄色绷带,边缘处泛着青白的汗渍。

几个回合后,一根羽毛随着一拍重击飘落,钱玉珍并未停拍,反而继续加快击球频率,“断一根毛还能基本控制落点,等掉三根就彻底飘了。”这种对羽毛的精准感知,是她二十年球龄培养出的直觉和经验,却在近两年被价格重塑成一种生存策略,“李宁A+300,单颗12.5元,最佳使用时长45分钟;胜利大师6号,不易掉毛,但羽毛会松动;尤尼克斯AS—03,掉毛后对飞行轨迹影响相对较小……”

二十年球友的无奈:

从“顶好”到“最次”的落差

“掉了三根毛了,这个球的使命基本完成了。”钱玉珍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她记得两年前,这样一桶普通的羽毛球不过七八十元,可现在,价格早已突破百元大关。“一百多块10个球,打一局21分制的比赛,保守估计要消耗两三个。每天打两局,就相当于消费了50多块钱。”她低头看着手中残破的球,像是在对它说话。

顺手拿起随身携带的不锈钢保温杯,杯壁上印着“2008年职工羽毛球比赛团体奖”,二十年前的场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作为国企退休职工,钱玉珍的羽毛球爱好开始于2005年。那一年,单位将一间空厂房改造成了羽毛球馆,工会每月采购几桶亚狮龙牌羽毛球,每桶59元,足够几十个球友放开抡。“球掉毛了就踩扁当毽子,没人会心疼。”

那时,一桶顶好的球也就五十多元,羽毛整齐,弹性十足,打起来“砰砰”作响,声音都透着股利落劲儿。可现在,五十多元只能买到最次的球,飞行轨迹飘忽、击球手感差,打不上几十个回合,羽毛就开始七零八落。钱玉珍轻轻甩了甩手中掉毛的球,还是决定继续用。“还能再坚持几个回合。”这句话,她不知道在心里重复了多少遍。

球场上,微风吹落钱玉珍发尾的汗珠。这小小的羽毛球,承载了太多她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与无奈,“每个球都像是从自己退休金里抠出来的。”可即便如此,第二天,她还是会早早来到球场,带着那些掉了毛的球,继续在这一方场地上,追寻着那逐渐变得“昂贵”的快乐。

体育路的价格迷宫:

从“零钱消费”到“预算革命”

达州市体育路的一家体育用品商店,货架上一款尤尼克斯羽毛球标价190元每桶,标签上的“新品上市”贴纸盖住了旧价签的边缘。老板周建军(化名)一边擦拭货架,一边向记者介绍店内的羽毛球产品:最便宜的人造羽毛球55元一桶,卖得比较好的是胜利、李宁的两款球,价格分别为130元、110元每桶——这些数字在近两年内平均涨幅超过40%。

“10年前,一桶普通鸭毛球零售价58元,2年前,涨到80多元,现在120元。以前的熟人买球专挑好的,现在他们却要精打细算,追求极致性价比。”周建军无奈地表示,“厂家说原材料、运输、人工成本全在涨,尤其是羽毛,两年内价格翻了一番。”

采访之际,一位青年半职业羽毛球运动员来到店内缠拍线。他专注地将尤尼克斯BG-65线拉至26磅,“一颗球打120回合必掉毛,羽片失衡后空气动力学参数变化17%,直线球会偏移30厘米。”这位曾在省级青少年锦标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少年,指着训练用球桶上的“试打样品”标签,“队里现在每周人均18颗球,5年前,有30颗。”

羽毛的“货币化”进程:

从易耗品到奢侈品

央视数据显示,2025年4月7日,羽毛球头部品牌再次宣布涨价,与一年前相比,鹅毛、鸭毛系列羽毛球产品几乎全线涨价,涨幅15%—50%。

在仓库里,周建军翻出了两桶库存球,生产日期为2019年,“那时胜利黄金一号进价48元,现在同样的货,没110元拿不下。”他抽出一颗球对比:旧款羽片饱满均匀,新款羽片明显纤细,“现在厂家为了控制成本,改用低等级羽毛,耐打度也随之下降。”

这种品质与价格的倒挂,让普通爱好者陷入两难。钱玉珍记得20年前,50元能买一桶全鹅毛球,现在50元只能买到10根零散的次级鹅毛,或一桶“飞行轨迹像醉汉”的人造球。

“原材料之外,环保和人工成本也在涨。”周建军指着货架上的“环保认证”标签,“现在每批球都要检测甲醛含量,光检测费就摊薄5%的利润。”更让他无奈的是消费分级,高端球馆引进日本手工球,单桶售价298元,主打“赛事级体验”;而平价市场的人造球虽然便宜,却被专业玩家嗤之以鼻,“夹在中间的中端球也挺难受,降不了成本,销量越来越差。”

运动的“分层方程式”:

当街头巷尾变成会员制战场

钱玉珍的球友群里,“性价比”是高频词。有人发现一些线上销售渠道更便宜,但同型号的球质量却参差不齐,山寨货泛滥;有人组队拼单,12人合买一箱球,每桶能便宜5元钱。“就像当年单位分年货,现在买球也要‘凑份子’。”她苦笑道。这种“平民智慧”背后,是运动门槛的悄然升高——当单日用球成本超过50元,相当于消耗掉普通人半天工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球场。

在一家羽毛球训练营,家长王女士为9岁女儿办理年卡,“全年8000元,其中球费占比30%。”她指着女儿脚下的李宁音爆3.0羽毛球鞋,售价近千元,“现在学羽毛球,从球拍、球鞋到球,全是‘消耗型装备’,连球袜都分防滑款和透气款。”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也是羽毛球爱好者,全家人每年在羽毛球上的花费约1.5万元,其中除去女儿的学费钱,器材和用球占了绝大部分开销,成本远超乒乓球等其他项目。

羽毛球的“贵族化”趋势在装备细节上尤为明显。钱玉珍的运动服是2012年买的尤尼克斯,袖口早已磨出毛边;而隔壁场的年轻人穿着千元级比赛服,衣服上的反光条随着挥拍闪烁。“他们打球掉毛了就扔,我们恨不得把每个球用到羽片全掉光。”

这个春天里,钱玉珍们的故事折射出全民健身的深层困境:当一颗羽毛球的价格需要精打细算,当挥拍的快乐需要先换算成货币单位,运动的本质正在被价格重新定义。二十年前,羽毛球是连接不同职业、年龄人群的纽带;如今,它似乎成了划分消费阶层的标尺。

普通爱好者受困:

在裂缝中坚守的“羽毛哲学”

每天打完球,钱玉珍会把桶里剩下的球仔细封好,放进冰箱保鲜——这是球友群里流传的“护球秘诀”,据说能让羽片的韧性多维持三天。她的球拍包底部,永远沉着几片残破的羽毛,那是她和涨价博弈的勋章,“掉毛的球收起来,和新球掺着用,既能省成本,又不影响娱乐。”

周建军则在尝试“阶梯销售”,针对老年球友推出“经济套餐”,买两桶送一卷拍线;为青少年学员提供“训练专用球”,以批发价结算。“利润薄点没关系,就怕没人打球。”他望着店外新开业的“高端羽球生活馆”,玻璃幕墙映着闪烁的LED广告:“日本进口手工球,每桶298元,会员专享。”

4月的黄昏,钱玉珍收拾球拍时发现一颗彻底打烂的球,球托已经裂开两道缝,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扔进垃圾桶,而是将最后两根断毛拔下,轻轻放进帆布包——这个陪伴她十多年的包,拉链头早已损坏,她用回形针勉强固定。“攒够100个烂球,或许能去厂家换桶新的?”这个念头闪过的瞬间,她忽然想起2005年那个夏夜,厂房改造的球馆里飞舞的羽毛球像白色的流萤,没有人关心它们的价格。

原材料涨价、成本传导、市场分化,这些因素编织成一张密网,将普通爱好者的热爱困在中间。但正如钱玉珍始终不愿放弃的清晨球场,这项运动的魅力从未消失——它存在于球拍击中球托的脆响里,存在于汗水浸透球衣的触感中,存在于球友间无须言说的默契。或许,当社会能为这种纯粹的热爱留出更多空间,当运动的门槛不再是价格而是热情,羽毛球才能真正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不是奢侈品,而是属于所有球友的白色精灵。

□记者 任枺早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