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用户的APP界面对比。
近日,达城市民张先生发现了话费“新大陆”——59元低价套餐。张先生表示,自己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使用中国移动158元的套餐,“我以为最低档就是158元了。”直到上个月,他才发现还有每月59元甚至更低的套餐可选。更换套餐后,张先生看着新套餐内容感慨,“原来的套餐里有40G流量,700分钟语音通话时长,再加200分钟国际长途,根本用不完。而且我完全没有国际长途需求,这两年多,多花了不少钱。”
被过滤的低价选项
带着张先生的困惑,记者对达州各运营商的套餐情况展开调查。在走访中发现,通信套餐的复杂性远超普通用户想象。以中国移动为例,其线上线下渠道展示的套餐种类繁多,从低价的“神州行悦享”系列到高价的“5G智享套餐”,跨度极大。但为何张先生在两年多时间里未能发现低价套餐?
“我手机里面显示,最便宜的就是158元每月,没有更低价的选项。上个月,我听同事说,他用的是几十元每个月的套餐,我去营业厅询问,才得知有便宜套餐,就赶紧换了,这个月刚刚生效。”张先生打开手机上安装的中国移动APP,在套餐专区里,显示的当前套餐为每月59元,而在“更多选择”界面,最低档仍然是158元起步,再往上还有198元、238元、298元、398元、598元。作为对比,在另一位中国移动用户手机APP上的套餐专区,却能展示出28元、48元和68元每月的低价套餐。
记者拨打中国移动客服电话10086进行咨询,客服人员解释称,套餐的推荐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用户历史消费记录、系统自动匹配等。“我们会根据用户近几个月的消费情况,推荐相对合适的套餐,但并非唯一选择。用户也可主动询问全部套餐种类。”然而,这样的解释难以完全打消张先生的疑虑。“作为普通用户,谁会想到主动询问全部套餐?低价套餐是否被故意隐藏?”
随后,记者又致电中国电信客服10000与中国联通客服10010,了解其套餐展示逻辑。中国电信客服表示,会通过用户使用习惯进行套餐推荐,但强调用户可通过致电客服、前往营业厅等多种渠道查询全部套餐。中国联通客服也类似回应,称套餐展示会综合用户需求,但绝无故意隐藏低价套餐之意。
打开不同用户的运营商APP发现,通信套餐的选择界面往往被“推荐套餐”占据主要位置,低价套餐需层层点击、仔细查找才能发现,对于不熟悉操作的中老年人或忙碌的上班族而言,很容易忽略其他选择。还有不少市民反映,低价套餐根本就没有在APP上进行展示。
此外,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达城目前在售的通信套餐差价巨大,尤其是在流量方面。有运营商推出的大流量卡包含每月流量80G甚至100多G,低至19元每月;而还有一些套餐80G、100G的流量月消费则需要238元、298元,与19元套餐相比,多出了通话时长1000分钟、1500分钟,大多用户表示没必要、用不完。
老用户困惑的套餐迷宫
通信套餐为何如此复杂?一位在通信行业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背后有多重因素。从运营商角度看,用户消费分层明显,部分高消费用户对价格不敏感,更在意服务质量与套餐内容丰富度;而低消费用户则追求性价比。“推荐套餐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准营销’,希望匹配用户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过度引导’。”
此外,通信套餐的设计也与市场竞争有关。为吸引不同用户群体,运营商不断推出新套餐,叠加旧套餐,导致种类繁多。以5G套餐为例,从基础流量到语音时长,再到各种增值服务,如国际长途、视频会员权益等,排列组合后形成多种选择。但对用户而言,却如同进入“迷宫”。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套餐存在“隐性条件”。某些低价套餐仅限新用户办理,老用户需满足特定条件才能转换,甚至不能转换。例如19元每月的大流量卡,仅限新用户办理。这种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选择的难度,也引发争议:“为何老用户不能直接享受低价套餐?想换便宜套餐就得办新卡?”
通信消费领域的问题,远不止套餐选择的迷雾。近日,达城市民刘女士在套餐变更上碰了壁。作为一名使用某运营商服务多年的老用户,随着使用习惯的改变,他每月话费中语音通话部分占比越来越小,便想将高资费套餐降为更低档位。当她前往营业厅咨询时,得到的答复却是一盆冷水,“您的套餐绑定了宽带副卡,有合约在身,不能更改。”可刘女士绞尽脑汁回忆,当初办理宽带时,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清晰告知这一限制。“升套餐的时候,一个电话过来,三言两语就劝我升级了,降套餐就这么难?这不是只许往上走,不许往下走吗?”刘女士的话语中满是无奈。
营销中的“套路”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免费升级,送10个G流量,送视频会员。”这样的电话推销话术,不少老用户都耳熟能详。但正如一位用户的吐槽,“只要答应升级,不需要任何操作,来电客服直接就给你办理了。两三个月之后你就会发现,套餐费蹭蹭往上涨。一不小心,还要稀里糊涂地摊上合约,两年、三年不能改套餐。”
知情权何时穿透技术算法?
张先生、刘女士的经历,折射出用户在通信套餐选择中的被动地位。保障用户知情权,让用户清晰了解所有可选套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法律角度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通信运营商有义务向用户全面、真实、准确地告知套餐内容及可选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这一点?
“算法会根据用户画像生成‘定制化菜单’,消费能力强的用户看到的选项,和学生党完全不同。”某运营商前产品经理向记者透露,所谓“用户画像”,涵盖了通话时段、流量峰值、APP使用偏好等300余个数据标签,这些数据经过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最终转化为用户界面上的套餐排序——消费记录稳定的用户,系统会自动判定为“价格不敏感群体”,从而优先推送利润更高的套餐。
他认为,运营商应优化套餐展示界面,将所有套餐平等呈现,而非通过“推荐”引导用户选择高价套餐。同时,在用户办理套餐时,客服人员应明确告知用户所有可选方案,而非仅介绍部分。对于老用户转换套餐的限制,也应提前清晰告知,避免用户“踩坑”。
技术手段也可辅助。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使用习惯,主动向用户推送更合适的套餐提醒,而非仅在用户咨询时被动回应。此外,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对用户关于套餐选择的疑问及时解答,避免信息不对称。
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用户的信任。在5G时代,通信服务成为生活必需品,套餐选择的透明化、简单化,不仅是对用户权益的保护,也是运营商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张先生、刘女士的故事,不应只是个例,而应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契机。当每一位用户都能轻松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通信服务才能真正回归“服务”的本质,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实现人文关怀的同步提升。期待运营商们用更开放、透明的态度,驱散套餐选择中的"迷雾",让用户在通信消费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与安全感。这不仅是对用户权益的尊重,更是通信行业走向成熟、走向民心的必由之路。
□记者 任枺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