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父 亲 版次:08  作者:  2025年05月08日

很久就想为父亲写点什么,但慵懒一直陪伴着我。周末,带着妻女去看望父亲。父亲今年86岁,经过两次摔倒后,行动不太方便,虽不能完全认得我们了,但仍是很好客的样子,问我们从哪里来?吃饭没有?为我们让座……再不动笔,父亲也许都没机会见到我为他写的文字了!于是,我下定决心提起笔,那些和父亲有关的往事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初步识字,上过夜课班,但父亲非常明事理,对子女的教育绝不含糊。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们兄妹又多,父亲总是起早贪黑地劳作,不但要让我们吃饱穿暖,还不忘让我们学文化,“我们这一代人吃了没文化的亏,再也不能让你们当睁眼瞎。”那时,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子女能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由于各方面原因,哥哥姐姐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父亲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那时父亲才四十多岁,由于太过操劳,身体已明显有一些佝偻了,而我经历了数次升学失败打击后,也不愿看到父亲那么操劳,便鼓足勇气对父亲说:“我不想再读书了!”……沉默了很久,慈祥的父亲第一次对我大发脾气:“你就这点出息?你就这么经不起打击?只要有学校收你,你就必须去读书!”

带着内疚、忧伤和委屈,更多是带着父亲的希望,我又步入学校。当时读书离家较远,我住校,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后,父亲总是让母亲尽量给我煮点好吃的。那时每个月需自己带粮到学校,交通又不方便,父亲背着几十斤米,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把粮食送到学校,总是要到老师那里去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只要听到老师说我进步了,父亲的脸上便满是笑意。

终于,那一年我被一家医学院校录取了。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亲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我们家终于出了一个吃‘国家粮’的了!”高兴之余,父亲仍不忘教导我:“虽然考上了学,但仍须继续努力学好本事,如果以后没有真本事,参加了工作也会被淘汰!”

毕业后,我分配到了现在的单位,成了一名医生。父亲仍时时提醒我:“当医生是治病救人,必须要做到仁医仁术,要胆大心细,常怀善良之心,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父亲的教诲一直鞭策着我认真工作,钻研医术,终于在行业中有了一席之地。

由于老家在偏远山区宣汉县峰城镇,那些年交通不便,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在工作相对稳定后,我决定将父母接到身边尽孝,但父亲说住不惯城市的楼房,我便在城边为他们找了一处民房。那时,父亲的身体还十分硬朗,闲不住,没有田地种,他就在房前屋后开辟了一些土地,种了很多蔬菜,除了自己吃,多余的一律送人,还隔三岔五在附近做点零工挣点钱。他说:“我现在还能劳动,不能给你们增加太多负担!”父亲的住处离我家步行约40分钟,父亲身体硬朗的时候,每周末都将自己种的菜给我们背上一篮,足够我们吃上一周,说是自己种的,没打农药,吃着放心。

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生病期间,一直是父亲在照顾。2013年,母亲离世对父亲的打击很大。把母亲后事安排完后,父亲病倒了,在医院治疗了两周后,我将他接到家里休养,但父亲总是说家里种的菜该收了,养的鸡没人管……最后坚决地说:“我都好了,没事了,还是回去住。”就这样,父亲又过上了他喜欢的乡村生活,仍然每周末为我们送来自己种的蔬菜。

三年前,父亲的身体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拿筷子手抖动,记忆力减退,周末到我家总是记不清路,饮食也大不如前,我开始着急:阿尔茨海默病可能与父亲结缘了。我为父亲寻求治疗,但父亲总是说他没什么病,不用吃药!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病逐渐严重了,经常不知道回家的路,有时说胡话,反应迟钝,行为异常,这种情况使父亲身边已经离不开人了。大哥比较有耐心,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2024年正月初三,我们一大家子近三十人齐聚父亲身边,父亲虽然反应稍显迟钝,但还能够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我对父亲说:“您一定要好好爱护身体,争取活一百岁,孙子、曾孙还等着孝敬您呢!”父亲微笑着点点头。但这一年却成了父亲人生最灰暗的一年,先是左股骨颈骨折,做了关节置换术,过了没多久,又摔了一跤,左侧股骨粉碎性骨折!但父亲与病魔顽强抗争,半个月后竟奇迹般地站起来了。

岁月不饶人!曾经那么强健的父亲,经过岁月的磨砺,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结缘,身体每况愈下,但我一直给他鼓劲,“老爸,读书时您鼓励我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不要放弃,现在,您也要加油,朝着百岁老人的目标努力!”

□王伟善(四川)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