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从“外来干部”变成村民信赖的“杨书记” ——记达州市检察院驻村第一书记杨志刚 版次:12  作者:  2025年05月08日

杨志刚(左一)开展入户摸底走访。(受访者供图)

渠县大义乡白石村距离渠县县城70多公里、平均海拔745米。两年前,达州市检察院驻村第一书记杨志刚来到这里,将心血和汗水倾注到这片大山深处的土地上,如今,他从一名“外来干部”,变成了村民信赖的“杨书记”。

暴雨突袭遇险情

抗灾重建见真情

2024年7月8日,一场暴雨突袭白石村,并持续至13日。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暴雨期间,杨志刚与村两委冒雨巡查,挨家挨户察看土坯房,动员危险地带村民及时转移。

这场暴雨致全村30.5亩农作物受灾,3组大垭口护坡垮塌,阻断主要通道。杨志刚迅速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清淤泥、修道路、通管道。他和村民一起挥锹铲土,即使手上磨出血泡,也要坚持下去。同时,杨志刚向市检察院汇报灾情,申请援助资金和物资,顺利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正是那段共患难的日子,杨志刚收获了村民的信任。

冒险运水解饥渴

想方设法破“旱局”

白石村季节性缺水问题严峻。2024年夏秋之交,连续3个月干旱,让村里几十年不干涸的老井都见了底。为解决吃水难问题,该村购置了5吨容量的塑料水罐,然后杨志刚与村民一起驾车前往十几公里外的取水点取水。“有一段盘山公路十分危险,一侧是几十米高的悬崖,另一侧是峭壁,车子紧贴山体缓慢行驶,车轮距悬崖边仅半米,吓得我手心全是汗。”杨志刚对记者回忆当时情景仍然心惊肉跳。

在一次运水途中,车辆突然爆胎,杨志刚和村民在烈日下抢修两个多小时。回到村里时已是深夜,当看到不少村民拿着手电筒在村口等候,杨志刚深刻理解了“民生无小事”的含义。

如今,在市检察院的帮扶下,4座山坪塘正在维修整治,有望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难题。

帮扶发展庭院经济

让闲置地变“增收田”

2024年底,在市检察院帮扶下,白石村开展了人居环境示范点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庭院经济,动员群众利用院落空地和房前屋后闲置空间资源,种植花卉、蔬菜瓜果等,让“方寸之地”成为增收途径,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起初村民对庭院经济不理解,杨志刚便带着队员挨家挨户动员,亲自示范。如今,曾经杂乱的院子种满蔬菜花卉,闲置空地搭起了葡萄架、种上了水蜜桃。目前,村里正申请注册“白石坡”农产品商标,希望借助消费帮扶让该村农产品走出大山。

2025年初,杨志刚与村两委决定因地制宜利用村里撂荒地发展经果林和中药材种植。除草、整地、施肥……连续一个月,杨志刚每天与村民在地里忙活,终于整治出100余亩撂荒地。如今,50亩爱媛、青脆李等果苗和50亩枳壳中药材扎根沃土、茁壮生长,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又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

驻村两年,杨志刚走遍了白石村的每一个角落,记住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名字。曾经被当作“上面来的干部”,现在村民家里有事都主动找他商量——这种身份的转变,是时间与真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今,白石村新栽的果苗生机盎然,人居环境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在杨志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正在白石村徐徐展开。

□见习记者 王刚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