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河达州段。(本报资料图)
今年,长江十年禁渔步入第5个年头,达州也迎来了“十年禁渔”的“期中考”。作为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达州境内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00多条。“十年禁渔”工作开展以来,达州积极推动渔民转型、赋能乡村振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退捕转型:
全链条服务,渔民生活有保障
2024年12月,渠县水产养殖技能培训班的退捕渔民张建民,认真记录下专家讲解的鱼苗病害防治要点。曾在巴河捕鱼20余年的他,如今已成为当地水产养殖合作社的技术骨干,他的这一转变得益于我市为退捕渔民量身定制的安置保障措施。
自我市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工作开展以来,始终将退捕渔民“稳得住、能致富”作为核心目标,构建起“技能提升+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扎实开展“十省百县千户”跟踪调研,我市建立了退捕渔民就业信息数据库,实施“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为退捕渔民开设了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等8大类30余个培训项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68期,培训退捕渔民2636人次,培训后就业转化率达83%。
在就业帮扶方面,全市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组织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助力1200余名退捕渔民就地就近就业。同时,与38个城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点对点输送106人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并开发河道巡护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大龄渔民49人。对有创业意愿的渔民,从政策上提供有力支持,不仅给予首次创业者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还提升了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并在市县两级达人微创园设立“渔民创业专区”,提供“保姆式”服务。
截至2024年底,全市1820余名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就业率超98%,渔民人均年收入较禁捕前增长35%。此外,全市1159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1799名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已有431人领取养老金,实现了安置保障措施全覆盖。
综合治理:
科技赋能,监管执法更高效
全市4个县(市、区)在州河、巴河等重点禁捕水域共建112个监控点位,形成1000余公里禁捕水域的“电子眼”网络。“这是州河流域的实时监控画面,24小时监控河道内的垂钓、非法捕捞等情况。”在通川区渔政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指挥中心的各项功能。
作为渔政“亮江亮河工程”的核心成果,渔政执法正通过“人防+技防”的现代化模式,为“十年禁渔”装上智慧“千里眼”,2024年仅通过非现场执法就发现并处置涉渔隐患12起。“过去人工巡河10公里至少需要2小时,现在无人机巡河仅用30分钟就能完成。”达州市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介绍,科技手段让监管效率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达州正构建“水里查、岸上管、市场堵”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横向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组建“禁渔执法专班”,纵向与重庆开州、梁平及四川广安等毗邻地区建立跨域协作机制,形成从捕捞、运输到销售的闭环管控。2024年,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9200余人次,开展联合行动86次,查办涉渔案件225件。其中,达州市“赵某金使用电鱼破坏渔业资源方法进行捕捞案”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渔政执法案卷评议典型案卷,四川达州“3.14”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入选公安部“平安长江2024”专项行动十起典型案例。
市农业农村局设立农业综合执法监督科,各县(市、区)组建专职渔政执法队伍,82名执法人员配备13艘执法船艇、6辆巡查车,同步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现在应急处置时间从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化执法体系让监管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生态向好:
水生物增多,水质优良率100%
近年来,达州以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禁渔、治污、护岸、活水”系统治理,全市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保持100%。
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实施以来,我市通过增殖放流为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提供有力支持。6月6日,达州市2025年“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宣传教育活动在万源龙潭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举行,60余万尾经过严格检疫的大鲵、中华鳖、中华倒刺鲃、重口裂腹鱼等鱼苗“入住”龙潭河,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注入新活力。据统计,“十年禁渔”期间,达州累计增殖放流鱼苗1800万余尾,有力促进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
通过开展禁捕退捕效果监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监测和禁捕重点水域监测,《达州市2023年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效果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监测河段内采集到鱼类66种,包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川白甲鱼和岩原鲤,部分河段甚至观测到消失多年的中华纹胸鮡(石爬子);州河、巴河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均大于70分,渔业资源量呈逐步提升趋势,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日前,在州河流域苦竹溪水域发现一对总重26斤的野生大鲵成体,其健壮体态与活跃状态印证了流域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作为对水质和栖息环境要求苛刻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次发现的野生大鲵为自然繁殖个体,这正是“十年禁渔”与流域综合治理的直接成果。
禁渔是措施,而不是目的。如今,在州河、巴河流域不仅能看到白鹭、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水鸟集群栖息,鱼类种群数量较禁渔前显著恢复。但要恢复长江流域生态资源,仍需久久为功。达州将持续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生动图景贡献力量。
□见习记者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