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餐桌上的规矩 版次:07  作者:  2025年06月18日

父亲是个既传统又严厉的人,他的严爱更多地体现在餐桌上。

学习正确握筷子吃饭就是我们的人生第一课,若姿势不当,便会遭到父亲的责罚。他会用筷子方形的一头毫不留情地敲打我们的脑壳,我们一边疼得眼泪哗哗直流,一边赶紧纠正姿势,继续扒饭夹菜,连抽泣声都不敢发出来,生怕被父亲“丢”到堆满杂物的黑屋子里“关禁闭”。

这也让我一直困惑不解:握筷子吃饭哪有那么多讲究?又不是掉了米粒或剩了饭菜,然而这也是父亲不能容忍的。用母亲的话说,碗里的饭吃不完就用擂槌“筑”下去,意思是指强行让我们吃完碗中的米饭。这个俗语在乡下已流传多年,我至少听了几十年了。小孩子盛了过多的米饭又吃不完时,大人们都会用这种方式来吓唬。因为在他们眼里,浪费粮食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小时候,我们就被“一粒粮食一粒汗”训导了千遍万遍。

父亲对我们握筷吃饭的规矩之所以如此固执,背后另有原因。我长大后才了解到,父亲从小便受到爷爷的严格教导,不知挨了多少次筷子头的敲打,这些规矩早已烙印在他的心中,甚至深入骨子里,并被发扬光大。他常说,用筷子吃饭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里面藏着为人处世的礼节,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把老祖宗的东西弄丢了。可年幼的我们哪能理解吃饭和做人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父亲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握筷子:筷子不能拿反了,圆的这头用来夹菜吃饭,方的那头代表着规矩和方正,拿错了就不好操控;握筷子主要用到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头,拇指轻轻压住筷子,从食指和中指的指端穿过,食指负责托住下面的筷子,中指则负责控制上面的筷子运动。使用筷子是否轻松自如,很大程度取决于中指操控是否娴熟灵活。这种握筷子的方式与握毛笔和铅笔的姿势有几分相似,简单而灵巧。

除教导正确握筷子外,父亲还给我们立了其他规矩:粗瓷饭碗必须端在手中。正确之法是左手托稳碗底,大拇指扣在碗沿,其余四指抱紧碗壁。要是谁吃饭不端好碗,他便会用筷子头敲脑壳,并教训道:“连碗都不端好,今后还能端得了什么?”这话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参加工作后我才领悟到,端牢饭碗,不只是要端好手中的粗瓷碗,更要认真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绝不能砸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

家里来了客人,父亲又教导我们必须等客人全部上桌后,才能正式开席。这时候,我和弟弟手勤眼快,纷纷动手摆桌子、端饭碗、摆筷子。客人见此情景,总不忘在母亲跟前夸奖几句:“这几个伢子好懂事!”这些都离不开父母平日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如何礼貌待人、分担家务。

餐桌上的规矩,抢菜是绝不允许的。父亲时常告诫我们,夹菜时筷子不能频繁伸进菜碗,也不能互相争抢,特别要礼让客人先品尝。客人下桌后,我们才有机会大快朵颐。吃完饭后,我们还必须帮母亲收拾餐桌、洗碗筷。

父亲的教导还体现在餐桌的其他方面。他不允许我们在吃饭时发出咀嚼声,要求双腿并拢,椅子不能后腿斜立,不能用筷子敲碗。父亲立下的这些繁多规矩,成了那个年代餐桌上独具一格、很有教育意义的“思政课”“启蒙课”。虽说他为这些煞费苦心,但对我们的影响极为深远:既启迪了智慧,又增长了知识,还养成了习惯,更学会了做人。这是我们人生成长阶段收获的“第一桶金”。

晚年的父亲也很重视孙辈们的规矩教育。凡餐桌上出现坐姿不端正、盛饭未做到长幼有序、吃饭大声喧哗或跷二郎腿等行为,他依然会耐心教导,只是不再用筷子头敲脑袋了。

我们常打趣他,对我们那么严厉,对孙子们却如此慈爱。父亲佯怒道:“米饭都堵不住你们的嘴,‘食不言、寝不语’,不知道吗?赶紧吃饭!”

其实,父亲虽然已经老了,但是对我们的关心与爱依旧,只是变得更加慈祥,愈发宽容了。

□赵光(湖南)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