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久别的蚌壳舞 版次:09  作者:  2025年06月18日

蚌壳舞表演。(陈奎 摄)

喜感的蚌壳扮相,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妙趣横生的“三句半”传统曲艺……前不久,我随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下乡采访,途经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见到久别的蚌壳舞。蚌壳舞是颇具民俗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它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创新。

舞蹈以盘腿蹲为主

蚌壳舞又称龟蚌舞,是传统灯舞的一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据史书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年)至十六年(1643年),发生特大旱灾,灾情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被认为是“近四百年未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简称“川东”,也受到了特大旱灾的影响:土地干裂,五谷歉收,六畜不旺,水中的鱼、虾、龟、蚌等生物纷纷丧命……于是,村民便以龟、蚌、鱼、虾等为道具,自编自创舞蹈,用来祭祀河神,祈求风调雨顺,蚌壳舞由此产生。历史上,四川盆地分为四个方向:川西、川东、川北和川南。其中,川东在明代分为上川东道(驻重庆)和下川东道(驻达州)两个巡道。清代所置的川东道,包括重庆府、夔州府(今奉节)、绥定府(今达州)、忠州、酉阳州和石砫厅(今石柱)。

蚌壳舞是集体舞蹈,动作以盘腿蹲为主,行进小碎步,采用半转身。在表演现场我们看到,角色由龟、蚌、渔夫、舞娘等组成,道具有用篾扎纸裱而成的龟甲、蚌壳、渔具、虾笼等。表演情节欢快,龟、蚌、鱼、虾等水生动物互相嬉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忍俊不禁。

其中,由一男一女表演的“蚌仙戏乌龟”十分精彩。男的扮成“乌龟”,身披“龟甲”,将手脚变成“四肢”着地,模仿乌龟的爬行方式缓慢而有节奏地移动,时不时地还模拟乌龟,将“头”和“颈”伸出来东张西望,喜不自胜。女的扮成“蚌仙女”,藏身于华美的“蚌壳”中,双手抓住“蚌壳”做翕张动作,十分吸引眼球。“乌龟”瞧见,赶紧“爬”了过去,趁“蚌壳”张开的瞬间,将“头”伸入“蚌壳”的壳内,试图食用新鲜蚌肉,没想到被“蚌壳”一下子紧紧夹住。“乌龟”多次尝试用“前肢”掰开“蚌壳”,却被“蚌壳”越“夹”越紧,最终,“乌龟”窒息而亡。“蚌仙戏乌龟”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贪婪,否则自食后果、悔恨终生。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

蚌壳舞,并非就舞而舞,有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这些乐器不仅在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伴奏作用,而且为舞蹈增添了丰富的音乐效果。

鼓在蚌壳舞的表演中,起着节奏支撑的作用;鼓以若干薄木片竖围而成,上、下两端用竹篾作箍,鼓沿漆为朱红色,鼓面使用牛皮、羊皮等动物皮革蒙封,配有两根用于打鼓和吊镲的鼓槌。锣的音色浑厚、洪亮,能够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敲击锣的中心或两侧,可以变换不同的音色,增加旋律的多样性。钹则通过两个金属片的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用于强化节奏和营造气氛;钹尖锐的音色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能够在音响中起到突出的效果。

陈献章,现年78岁,家住万州区长岭镇,万州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蚌壳舞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我们,由他组成的蚌壳舞队现有队员15名,年龄在50岁至80岁之间。近年来,蚌壳舞队多次受邀参加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以及重大节日汇演、送戏下乡表演等,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到集生动性、活泼性、趣味性、诙谐性于一体的独特蚌壳舞魅力。

为了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蚌壳舞伴奏锣鼓,陈献章进行了现场表演。“锵嘚咙咚锵,锵嘚咙咚锵……”一阵紧锣密鼓的锣鼓声,不仅把我们带入“龟精、蚌精相斗”的激烈场景,而且让人感受到“锣鼓喧天,蚌壳舞姿蹁跹”的喜庆气氛。

伴唱以“三句半”为主

蚌壳舞在表演过程中,除了锣鼓伴奏,还有伴唱,以烘托气氛、增添情趣,伴唱以“三句半”为主。“三句半”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表演者通常为四人,前三人每人说或唱一句,第四人则念诵归纳前三句内容的词或短语,反复循环至结束。

蚌壳舞队的四位队员,即兴为我们演唱了几段“三句半”——

“蚌壳舞得气昂昂,我们四位登上场,来唱传统‘三句半’,请鼓掌!”

“生产队长哨一响,社员都要赶工忙,日头落山记工分,算盘响!”

“南坡苞谷北坡薯,杂草丛生要薅锄,薅草锣鼓咚咚敲,莫打杵!”

“春种秋收年年盼,工分折算口粮款,两斤红糖供应来,好过年!”

从演唱中,我们可以感知:农业生产队时代,蚌壳舞对激励社员积极参与生产劳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及乡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蚌壳舞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陈献章认为:“这种流传了近四百年的非遗,绝不能失传。”由老陈组建的蚌壳舞队,时不时地动起来、舞起来、跳起来、唱起来。那一幕幕蚌壳舞表演,在村落农家、袅袅炊烟中,飘荡着欢快的气息。

□牟方根(重庆)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