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川渝陕”龙舟邀请赛暨“划遍四川”达川站。

参加达州马拉松的选手。
7月2日晚,达州国家曲棍球训练基地灯光璀璨,来自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9支青年曲棍球队入场,《巴人》舞蹈的青铜战鼓与州河对岸的龙舟号子遥相呼应——这场被称为“亚洲曲棍球未来之星”的U18亚洲杯赛,不仅是达州首次承办的A类国际体育赛事,更将这座川东北城市的“五年赛事图谱”推向新的高度。
达州主场:
曲棍球的不断突围
曲棍球与达州的羁绊,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埋下伏笔。作为四川省首个开展曲棍球项目的城市,达州不仅诞生了全省首支女子曲棍球队,更通过“体教融合”模式,向国家队、省队输送了23名运动员。
2025年3月,全国青年女子曲棍球锦标赛率先在达州鸣哨,13支队伍的激烈角逐为7月的国际赛事预热。7月2日,U18曲棍球亚洲杯赛正式开幕,19支队伍逐梦达州,赛事规模与规格创川东地区国际体育赛事之最。
赛场外的“达曲夜市”成了这场国际赛事的“文化注脚”。30余家餐饮摊位前,国家级非遗“灯影牛肉”犹如薄如蝉翼的“金箔”,麻辣鲜香的气息混着咖啡的香气……国外代表队教练举着刚烤好的烤串,用生硬的中文说“达州味道,很特别”。据市文体旅局统计,赛事期间,“达曲夜市”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体育+美食”的组合,让国际赛事“烟火气”十足。
五年蝶变:
赛事战略的“生长年轮”
●2021年:实施“赛事兴城”战略
回溯五年前,达州的赛事版图几近空白。2021年,达州因文旅IP不足、游客“过境”特征明显,当年全市旅游收入仅超百亿元,面临文旅发展瓶颈。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提出“赛事兴城”战略,意图通过体育赛事的“世界语言”属性,推动“巴人故里”破圈。该战略在后续的《达州市“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视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得到延续,规划明确将体育赛事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举办马拉松、龙舟、自行车等赛事,串联文化、生态、红色资源,打造“赛事+文旅”新生态。
●2022年:蛰伏期的“试水”
2022年11月,首届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率先破局——3天里,健步走的身影掠过州河两岸,乒乓球的清脆声回荡在达州市体育中心,围棋赛场因“棋圣”聂卫平、世界“八冠王”古力的助阵成为焦点,钓鱼爱好者则在山水间静候“愿者上钩”。这场联动川渝28个区(县)的体育盛会,不仅吸引重庆9个市级体育协会组队参与,更以“赛事+交流”的模式,让达州首次以“川渝体育枢纽”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同期落地的全国移动电竞超级联赛(CMEL)四川赛区达州站,70名选手的激烈对抗通过虎牙直播掀起热潮,超256万次的观赛记录,将“巴人故里”的名字推送到更年轻的数字浪潮中。
●2023-2024年:成长期的“品牌突围”
2023年,达州赛事迎来“质变年”。2023达州巴人故里马拉松暨“跑遍四川”·达州站鸣枪开跑,5000名跑者从市人民广场出发,途经达州博物馆、梨树坪湿地公园、南滨路等文化地标。这条“文化巡礼线”意外成了“爆款”——参赛者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边跑边看巴文化”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次,达州博物馆的参观预约量激增300%。
赛事的成功让达州尝到甜头。2024年,赛事矩阵开始扩容:宣汉巴山大峡谷举办2024年“中国最美乡村路”巴山大峡谷自行车爬坡大师赛,400名骑手在38公里的S型赛道穿行,海拔爬升近1400米,赛事直接拉动当地餐饮消费活力;“川渝陕”龙舟邀请赛吸引重庆、陕西以及达州本地共33支队伍参赛,吸引数万人现场观赛。
这一年,达州的文旅数据开始“飘红”:全年接待游客24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4亿元、增长23.0%;巴山大峡谷、八台山等景区的游客中,因赛事慕名而来的占比达25%;“达州赛事”成了川东地区的文旅新标签,更有游客在社交平台留言:“以前只知达州有天然气,现在才懂这里有跑不完的山、划不够的河。”
●2025年:赛事进入“国际时间”
2025年7月的U18曲棍球亚洲杯让达州的“体育+文旅”模式接受了全球检验。赛事期间的特色配套活动,让游客在观赛之余领略达州山水的灵秀,以及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
在此之前,3月,全国青年女子曲棍球锦标赛在达州国家曲棍球训练基地举办;4月,“高新科创·达州银行2025达州马拉松暨‘跑遍四川’达州站”的参赛规模扩大至1.5万人;5月,“川渝陕”龙舟邀请赛暨“划遍四川”达川站开划,35支队伍、700名选手州河竞渡,河岸非遗展演与美食节吸引10万人次观赛,餐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赛场内外:
文旅“飘红”的底层逻辑
如今,达州的“赛事兴城”战略已从蓝图变为实景。2025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收入就已突破200亿元,较2021年同期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不仅是数字的跳跃,更是游客从“过境客”向“回头客”的转变。巴山大峡谷的民宿一到假期就一房难求,八台山的星空露营基地尚未完工便已预约到年底;高端民宿集群、主题研学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落地,为“诗与远方”添上了更精致的注脚……
赛事的品牌效应,正让达州从“川东小城”蜕变为“文旅新宠”:“达州马拉松”戴上中国田协“A1类赛事”的桂冠,“‘川渝陕’龙舟邀请赛”被纳入四川省“跟着赛事游四川”系列活动,巴山大峡谷的自行车赛道更被户外爱好者封为“川东最美骑行路线”。这些标签像磁石般吸引着投资者与客流,也让“达州赛事”成了川东地区最鲜活的文旅IP。
达州最动人的变化,藏在文化的“活”与“热”里。马拉松赛道旁的达州博物馆,不再是静态的展柜,而是通过“跑步+讲解”让巴人青铜文明“走”进跑者的记忆;龙舟赛期间复原的巴人祭祀展演,让千年祈福仪式在州河岸边重现;曲棍球赛事的“巴文化体验日”里,日本、巴基斯坦的运动员蹲在陶轮前,亲手拉出巴人陶埙的雏形——赛事像一根线,串起了巴文化的厚重、红色文化的滚烫,更让这些沉睡的文明在现代生活里重新“呼吸”。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达州的“赛事兴城”早已超越“办赛”本身。那些奔跑的脚步、划桨的号子、击球的脆响,不仅串起了巴山大峡谷的奇特、州河的灵动、巴文化的厚重,更让这座城市找到了“破圈”的密码——体育是纽带,文旅是底色。(本版图片为本报资料图)
□见习记者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