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共生之地 版次:06  作者:  2025年07月14日

钟文 摄

我老家的乡亲是不杀生的,除了自养的家禽家畜,任何野生动物也都可以在这里任意出入,心安理得地自由生活。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大人说,如果你伤害了一只动物,就会带命债,是要受到惩罚的。

老家建在华蓥山麓一道低矮的山脉上。如果华蓥山是一只盘踞的卧虎,那么,我的老家就是这只卧虎牢牢抓住地面的一只大脚。老家是一个庞大的院落,曾经聚居着几十户人家。尽管这些人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血脉,操着不同的口音,供着不同的香火,但不杀生却是大家的共识。

老家作为山区,野生动物很多。地上爬的有蛇、兔、野猫、黄鼠狼、野猪、毛狗等,天上飞的有麻雀、老鹰、燕子、斑鸠、野鸡等。平日里,它们大都聚居在后面的山林里。山林在村庄出现之前,应该是真正的山林,和高处的山林一样,长满了野生的树木和花草。村庄出现后,作为村庄的一部分,它们被置换成了竹林。竹子成材以后,成为村庄的晾衣杆,插在庄稼地上成为那些藤蔓植物的筋骨,让藤蔓爬得更高更远。当然,更多的是被那些质朴的农人,用爬满老茧的粗壮的手,把竹子化作绕指柔,变成背篼、箩筐、篾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变成竹山后的山林,许多野生动物不得不迁徙,给人类的居住腾出地来。只有那些留恋自己的家园,不愿意挪窝的动物,依然聚居其中。当然,当这些野生动物发现,它们生活在这里,并不会受到伤害,洞穴依然散发着自身独特的气味,朝露依然挂在草间上映出红彤彤的太阳,小草又从地下拱出来,开着自己的小花,一切都和过去差不多的样子。那些出走的动物们,又悄悄回到了这片竹林。

虽然我不知道老家是多少野生动物的家园,但我知道最不怕人且人最怕的野生动物是蛇。农人在地里除草,冷不防就会遇到一条蛇,它们要等到响声逼近了,才懒洋洋地挪一下身子。农人们会停下手里的活计,将锄头斜插在地里,人锄相依,默默端详着蛇缓慢从视线里消失,权当劳动间的小憩,而这份偶然的享受,正是那条蛇带来的。蛇不仅在草丛中栖息,还不时到家里串门,看看农家是怎样的生活。有一户人家,新房刚刚落成,一条蛇就捷足先登爬到了房梁上,是不是想住新家我不知道,但新房的主人只好等那条蛇自己离开后才搬进新房。有一次,我在阶沿的麦秸垛里睡着了,一条蛇从我身边爬过,有小朋友怕蛇伤害我,赶紧用竹竿驱赶。听到喧闹声,父亲从屋里出来,说那条蛇是我家喂的,不要打。结果,那条蛇梭到了我家阶沿上的地窖里,害得我好久都不敢下地窖去取红苕。最奇特的是,安葬老人的时候,如果在坟山里挖到了蛇,那就恭喜你,那是一块宝地,真正的“龙穴”。老家人认为,蛇是小龙。

我老家的乡亲不伤害野物,但并不代表野物不伤害家禽。人们养的鸡,会不知不觉地消失。丢了鸡的人家,也不会骂街,智子疑邻地指桑骂槐。他们知道,肯定是被野物叼走了。大自然这个食物链,总是一环扣一环。失去野性的鸡,几乎没有任何自保的能力,它们被人类饲养,为人类提供蛋和美味的肉食,也只有依托人类的保护。老家有两个晒坝,平日里都是鸡觅食的天堂。晒坝晾晒的苞谷、高粱、小麦、谷子,总有些粗心的人不能清理干净,成为鸡觅食的欢乐场所。专心觅食的鸡心中只有食物,哪里想到危险的降临。那些躲在村庄周围的竹林树梢上的老鹰,便会像闪电般扑下来,两只鹰爪抓住一只鸡腾空而起。对鸡味的喜爱不止天上的老鹰,还有地上的野猫子。野猫子是夜行动物,两只眼睛在夜里发出星星般的光芒。老家人的鸡圈都在屋外的犄角旮旯,是用几块木条或竹块简易搭成的,只要能关住鸡就行了。闻着鸡味而来的野猫子,轻易就可以把鸡叼走,睡得正香的农人们,被惊醒开门去察看时,鸡圈已空空如也。后来,有一位从朝鲜战场下来的志愿军叔叔,把在战场上与美军较量的机智,运用来抓偷鸡的野猫子。他将圈门做成活动门,只要有一丝响动,圈门就会自动关闭。有年秋天,早上已经有些冷了。志愿军叔叔用绳子套住一只野猫子,拴在院坝里供人观赏。此时的野猫子,一身光亮的黄色毛发,面对众人的围观,安若处子,既不嚎叫也不攻击。尽管不能确定之前丢失的鸡是否是这只野猫子做的案,但老家人不杀生的习惯,让这只野猫子重回山林。

老家的山林有两棵皂荚树,皂荚树一定是巨型树种,不然它不会长这么大,那树干,我们小孩要三四个人手牵手才抱得到。那树枝也很开阔,在树下形成一片巨大的浓荫。农人生活艰难,对事物讲究实用,没用的东西,在他们眼里,个钱不值。皂荚树虽然巨大,除了秋天里捡拾被风吹落的皂荚用来洗衣外,一无是处。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末,树上来了一群白鹤,它们站在高耸入云的皂荚树树梢上,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那个时候,农村包产到户,大家生活好了,都说这白鹤是吉祥鸟,心里喜欢得不行。和包产到户一起到来的,是读书人的春天,一年一度的高考给我们这些读书人提供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当村里有人金榜题名时,人们都会给这群白鹤记上一份功劳。

我是托了老家那群白鹤的福而跳出农门的人,我忘不了白鹤带给我的恩情。不管在哪里工作生活,我都对大自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热爱山水,热爱万物,和谐共处,这种生存理念将伴随我的一生!

□张大斌(四川)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