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照相馆》海报。
那是1937年寒冬的“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
这是2025年盛夏的《南京照相馆》,震撼人心。
照相馆的功能众所周知:为美好的瞬间“立此存照”。近日火爆银幕的《南京照相馆》电影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邮差阿昌为了保命,冒充相馆冲洗工,为日军冲洗照片,还掩护了几名避难的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转移他们,并将屠杀罪证公之于众,侵略者终于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为了控诉暴行和赞颂正义,影片从三个方面为这场灾难“立此存照”。
存照一:再现屠城血证的地狱惨相
《南京照相馆》和所有同题材影片一样,我们熟悉的有最早的1987年的《屠城血证》,还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都是用写实的视角和纪实的镜头,记录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的6周内,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中国军民,还有奸淫、掠夺、焚烧和破坏并举,对历史古都南京造成空前劫难。
影片以随军摄影记者伊藤秀夫为故事串联人,在快门掀动的“咔嚓”声中,通过这个戴着眼镜看似胆怯的日军中尉的镜头,留下了一张张令人惊悚的照片:江边集体屠杀的尸体、刺刀捅进战俘的胸口、倒在枪响瞬间的平民、手拎鲜血人头的武夫、枪挑婴儿的残忍、布满死尸的街头、垂死挣扎的妇女,呼天抢地的母亲,还有尸横遍野、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正是这些炫耀军功、激励暴行的照片,既真实地记录了屠城的血证,也提供了审判日本战犯的铁证。
存照二:展现死亡阴影的众生百相
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会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任何战争都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场南京保卫战以中国守军的失败告终,但他们依然以血肉之躯抗击着侵略者的飞机、坦克和大炮。在南京被日寇攻破后,大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无数无辜百姓遭到了侵略者有预谋和组织的大规模屠杀。一时间,血流成河,哀鸿遍野,昔日辉煌古都成了人间地狱。
这部影片不但再现了日军对被俘士兵的大开杀戒、对平民百姓的随意虐杀,枪声阵阵,刀光闪闪,而且营造了南京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百相:邮差阿昌的死里逃生,翻译官王广海的苟且偷生,艺人林毓秀的担惊受怕,伤兵宋存义的大义凛然,中立区医院护士的惊恐万状,更有吉祥照相馆金老板一家人在地下室的命悬一线,更多的人只能是听天由命了。或许为了活命,他们中有些人有过犹豫和挣扎,但铁蹄下的人民只能任人宰割。应该说这是该影片最为真实而无奈的人性之殇。
存照三:表现崇高精神的金质玉相
所有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鲜血和死亡布满了银幕,枪声和哭泣回荡在大厅,面对这场人类的悲剧,如恩格斯说的它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抗战将士牺牲了、和平义士倒下了,但正义和公平、善良和友爱却获得永生、赢得敬重。他们在银幕上和观众心中呈现出光辉和崇高的金质玉相之美。
这种美是伴随人伦的殷切期望,就像南京照相馆的名字“吉祥”一样,虽然被战火焚毁了,但曾经记录的美好生活永远留在了南京民众的心里。这种美是死亡大地上绽放的娇艳花朵,阿泰的呐喊、林毓秀的觉醒、宋存义的复仇,已使中华民族的善良和勇毅具有了人类文明的普遍意义。即使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天,老金也要自豪地拉下照相馆里的一幅幅背景布,让万里长城、黄鹤楼、西子湖和莫愁湖呈现在观众眼前,那一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至今仍然在这片土地的上空回荡。
八十七年后的今天,源于一个真实故事的《南京照相馆》,导演用光与影的交织呈现了血与火的历史,巧用侵略者的快门和镜头为屠城血证、为死亡阴影、为崇高精神“立此存照”。
其实《南京照相馆》“立此存照”的本意是揭露日寇的暴行和讴歌人类的正义,导演借照片再现历史,是一次富有创意的审美活动,电影用声画表现历史,是一次充满遗憾的艺术创造。就暴行揭露而言,影片的开头,如能叠印一组世人熟悉,姑且算是伊藤秀夫拍摄的,并随着故事的叙述又多次出现的照片,那更能强化视觉记忆,也使得这个随军摄影记者的出场更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就讴歌正义来说,影片的结尾,如果闪回一组中国人民从“9·18”到“8·15”十四年抗击日寇——即投影记录抗日战争的经典历史照片,更能展示中华民族反抗强暴、争取胜利的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如此,方可更加充分地发挥摄影的真实性、镜头的纪实性和照片的形象性,从而让电影《南京照相馆》变成银幕上的“抗日战争纪念馆”。
□范藻(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