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公交40年

驶过的是回忆 迎面来的是美好

版次:03    作者:2018年07月27日

上世纪80年代铰接车

1985年“重庆”牌客车

天然气车

昔日孤线营运,如今四通八达;昔日破旧拥挤,如今环保舒适;昔日寒风苦等,如今方便快捷……

40年,斗转星移!40年,岁月如歌!当我们站在当下回首往昔会发现,达城公交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也是这个时代前进的缩影。这些年,公交已变成一种情怀,已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印证着时代的变迁。40年来,每一种车型的改变,每一条线路的增加,都承载着乘客太多的感情,太多的期盼!

●2013年8月实现无人售票

●2016年7月实现“一城一交”

●2016年8月购进新能源公交车

●2017年9月开始使用“达州通”

达城有了公交车

1967年

1967年春天,达城的街头巷尾都在热议:“城里面要跑公交车了!”市民很开心,毕竟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有公交可坐算得上是一件大事。很快,拥有5台“上海牌”公交车、18位公交人的原达县公共汽车站成立了,线路为达城到大树、罗江、磐石、河市和双龙。

当年19岁的薛顺容成为了一名售票员。汽车站成立之初,一共只有7个售票员,工作量非常大,但所有人都怀揣梦想,干劲十足。“当时,人多车少,票价实行的是阶梯制,即是,从哪上车到哪里下车,票价都不一样。票价一般为2分、4分,还有8分。”薛顺容回忆,每当到站,打开车门,人一下子就涌上车了,作为售票员的她不仅要记住每个人的上车点和下车点,还要负责车辆和乘客的安全,肩上的责任重大。

据了解,到了上世纪70年代,车辆和路况都仍旧比较差,冬天雾大的时候,售票员还要将头伸出窗外,帮助驾驶员看路,条件相当艰苦。当然了,这种情况下,公交车也能把乘客稳稳地送到目的地,驾驶员的技术绝对是“杠杠滴”。

公交员工集体找汽油

80年代初

“车上座位少,让座风格高,文明礼貌做得好,谢字当头莫忘掉!”上世纪70年代末,在达城奔跑的公交车上,醒目地贴着这句文明标语。那个时候,原达县公共汽车站不仅驾驶员陆续增多,还引进了“高学历”的维修工。其中,中专生赵发蓉就是达州公交第一位维修技术员。

车辆增多,驾驶员增多,有了专业的维修工,上个世纪80年代初,达城公交看上去非常辉煌。可是,只有内部工作人员才知道,当时,由于汽油紧张,很多时候公交面临着无油可加的窘迫。没有油,车队就不能运转。为了渡过难关,当时的汽车站甚至开了动员大会,放话出去,谁能找到油,一吨奖励5元。幸运的是,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车队撑过了最艰难的时段,找到了汽油。但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一个人去领奖励款。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汽车站就是自己的家,服从、奉献和对公交的深情,扎根于每个人的心底。

公交开通“达州通”

新时代

1977年,23岁的王永明从西藏某部转业回到达州,成为了公交队伍中的一员,一干就是近40个春秋。不管是当时最豪华的上海牌公交车,还是后来的燃油车、气包车、铰接车和空调车,他都亲自驾驶过。可以说,王永明是达州公交历史发展的亲历者。

“以前的公交车都是引擎前置,没有空调的,每到夏天,驾驶室特别的热,上车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腿上长泡是每个驾驶员都有过的经历。”王永明说,与公交车打了几十年交道,他算得上是老司机,在他的记忆中,对工作只有三个字——太忙了。

翻开老照片,燃油车、气包车、铰接车、空调车,以及现在的新能源车,有限的车厢里,深刻地记载着达城公交的变迁和发展。

2013年8月达城开通了IC卡功能,实现了无人售票;2016年7月,完成了公交经营体制改革,实现了“一城一交”经营模式;2016年8月首次购进38台新能源公交车。2017年9月,开始使用“达州通”。2017年11月,达城实现公交线网大调整。

40年春风化雨,40年启航腾飞,达州公交车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它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巨变。当然了,明天的达州公交,一定会更好!

□周继春 本报记者 汤艳燕

征集老照片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征集时间:

7月20日-10月31日

●征集内容:

反映达州变迁的老照片。

●征集要求:

1、照片形式:黑白、彩色不限。

2、照片说明:应有简要文字说明。注明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人物及相关历史背景。

3、照片版权:无版权争议。个人署名的照片,必须是本人拍摄的作品;收藏的照片,知道出处的应标明原作者姓名,不清楚作者的标注“佚名”。

●奖励原则:

凡向本报投送达州发展老照片,经本报刊用后,将赠送50-500元世纪隆超市购物券。

●参与方式:

1、将照片的电子版本发送到邮箱3213456266@qq.com,注明邮件主题“影像话达州投稿”。照片需附上文字说明,注明拍摄时间、地点、人物及相关历史背景,并注明投稿者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2、现场登记照片。参与者可直接持照片前往达州日报社303办公室,现场登记。

备注:所有照片均需真实清晰,原始照片翻拍或扫描均可。如果照片具有代表性,事实准确,文字优美,本报将直接采用刊登。达州晚报记者还将上门挖掘一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向广大读者展示。

活动咨询电话:

2382258、13882858285